略论中国近代科研机构体制及其特征

被引:7
作者
张剑
机构
[1]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关键词
科研机构体制; 不平衡; 门户之争; 科学救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N092 [];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60305 ; 0712 ; 010108 ;
摘要
自洋务运动西方近代科学开始规模引进以来,经过艰苦的努力,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科研机构体制基本形成。从创办主体看,既有政府机构,也有大学研究所、民间机构和工业企业机构,还有西人创办的机构和日本帝国主义成立的殖民机构;从类型看,既有事关全局的综合性机构,也有事关某个学科的专门性机构;从学科看,既有纯粹的理论科学,也有与应用密切相关的技术学科。可谓门类齐全,体系初备,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基本本土化,为未来中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地域、学科和创办主体上分布极端不平衡,也存在叠床架屋、门户之争等问题,总体科研实力还比较薄弱,这些都在在反映了作为后发展国家的近代中国,科学技术作为强国强种的工具,在纯学术发展与工具应用、国家目标与学术发展、政府强力与民间欲求等多种关系中,及其战乱频仍的社会环境里求生存求发展所面临的窘境。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35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M].胡宗刚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竺可桢全集.[M].竺可桢; 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3]  
卢作孚年谱.[M].张守广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4]  
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1919-1936.[M].段治文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  
傅兰雅与近代中国的科学启蒙.[M].王扬宗著;.科学出版社.2000,
[6]  
日本科学史.[M].(日)杉本勋编;郑彭年译;.商务印书馆.1999,
[7]  
中国科学院编年史.[M].樊洪业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8]  
上海化学工业志.[M].《上海化学工业志》编纂委员会编;秦柄权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9]  
从理学到朴学.[M].(美)艾尔曼(BenjaminA.Elman)著;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0]  
中国近代企业的科技力量与科技效应.[M].徐鼎新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