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Indoxacarb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精神药理实验室完成。选择ICR小鼠150只,分别进行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甲醛实验和坐骨神经慢性轻度结扎损伤实验。①小鼠醋酸扭体实验:60只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吗啡对照组、Indoxacarb1.4,2.8,5.6,28mg/kg组,每组10只。肌肉注射给药后40min,腹腔注射致痛剂6g/L冰醋酸溶液(0.01mL/g)。观察并记录15min内小鼠扭体反应次数。②小鼠甲醛实验:40只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吗啡对照组、Indoxacarb1.4,2.8mg/kg组,每组10只。肌肉注射给药后40min,小鼠右后足背皮下注射致痛剂9.2g/L甲醛(生理盐水配制)20μL/只。将小鼠舔、咬右爪的时间长度作为疼痛反应的指标。观察并记录0~5min,15~30min反应时间。注射甲醛4h后,将小鼠断头处死,之后自膝关节切足,称重,比较左右足差异,以此代表炎症程度。③小鼠坐骨神经慢性轻度结扎损伤实验:50只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吗啡对照组、Indoxacarb1.4,2.8,5.6mg/kg组,每组10只。75mg/kg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小鼠。用细铜丝在坐骨神经上结扎2次。在术前及术后第1,3,5,7,9,11,13天测定热板潜伏期。第15天给药后15,30,45,60min测定小鼠热板潜伏期。热板潜伏期的变化率(%)=(给药后各时间点测定的热板潜伏期-给药前基值)/给药前基值×100%。结果:150只小鼠在实验过程中无脱落,均进入结果分析。①Indoxacarb1.4~28mg/kg可显著减少小鼠扭体次数,抑制率分别为22.7%,32.0%,47.0%和49.4%;扭体抑制率与浓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②Indoxacarb1.4mg/kg在早期(0~5min)能够显著缩短皮下注射甲醛后小鼠舔脚时间,显著抑制疼痛反应,Indoxacarb2.8mg/kg能极显著抑制晚期(15~30min)的疼痛反应。③Indoxacarb1.4mg/kg能够显著缓解甲醛所致小鼠足跖水肿。④Indoxacarb5.6mg/kg极显著增强热板潜伏期的变化率,能显著缓解结扎坐骨神经引起的小鼠痛觉过敏现象。结论:在3个小鼠镇痛模型中,indoxacarb均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在镇痛剂量时能抑制皮下注射甲醛引起的水肿,抗炎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