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医巫闾山地区中生代两期韧性变形的研究

被引:11
作者
张宏
王五力
李之彤
杨芳林
张立君
郑少林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系
[2]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医巫闾山; 两期; 韧性剪切变形; 伸展; 左行走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医巫闾山地区的韧性剪切构造是中生代两期韧性变形作用的产物。早期韧性变形中a线理发育,线理走向和糜棱面理走向基本一致,线理在xy面上的侧伏角绝大多数<30°;该期韧性变形是以左行走滑运动为主。晚期韧性变形中a线理发育,线理倾伏向和糜棱岩中糜棱面理倾向相近,线理在xy面上侧伏角主要在45°~90°之间;该期韧性变形是伸展作用的产物。医巫闾山中生代两期韧性剪切变形作用表明,在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期间辽西地区不仅发生了强烈挤压推覆作用和伸展作用,也发生了大规模左行走滑作用。该韧性变形作用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辽西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序列、期次和构造格架转换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13 / 22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J].
赵越 ;
崔盛芹 ;
郭涛 ;
徐刚 .
地质通报, 2002, (Z1) :211-217
[2]   辽西医巫闾山两条韧性剪切带的40Ar-39Ar年龄:中生代构造热事件的年代学约束 [J].
张晓晖 ;
李铁胜 ;
蒲志平 .
科学通报, 2002, (09) :697-701
[3]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东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J].
张长厚 ;
王根厚 ;
王果胜 ;
吴正文 ;
张路锁 ;
孙卫华 .
地质学报, 2002, (01) :64-76
[4]   郯庐断裂带走滑时代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J].
朱光 ;
宋传中 ;
王道轩 ;
刘国生 ;
徐嘉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3) :250-256
[5]   辽西医巫闾山的隆升历史 [J].
马寅生 ;
崔盛芹 ;
吴淦国 ;
吴珍汉 ;
朱大岗 ;
李晓 ;
冯向阳 .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2000, (03) :245-253
[6]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 [J].
马寅生 ;
崔盛芹 ;
吴淦国 ;
吴珍汉 ;
朱大岗 ;
李晓 ;
冯向阳 .
地球学报, 1999, (04) :385-391
[7]   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 [J].
赵越,杨振宇,马醒华 .
地质科学, 1994, (02) :105-119
[8]  
郯庐断裂带[M]. - 地质出版社 , 王小凤等著,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