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芦苇生境下白洋淀底泥磷形态分析研究

被引:9
作者
滑丽萍
李贵宝
华珞
高娟
机构
[1]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
[3]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
[4] 北京
关键词
磷形态; 底泥; 芦苇生境; 白洋淀;
D O I
10.13476/j.cnki.nsbdqk.2005.02.010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该实验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方法(EDTA方法)分析白洋淀底泥中磷形态,并且该底泥经过芦苇生态滤池的处理。结果表明总磷(TP)浓度高达1 597-1 860 rng/kg,远远超出试验参照的当地土壤中TP的浓度。因此,底泥中的磷很有可能超过水体中的而成为主要的可溶性磷释放源。无机磷在总磷中占到53%-68%,高于有机磷(OP)含量。钙磷(Ca-P)是无机磷的中主要磷形态,占到41%-46%。OP主要以酸可溶性有机磷形态存在,占到总有机磷的65% -95%,酸可溶性有机磷酸盐的释放可能成为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沉积物磷形态的分级分离及其生态学意义 [J].
付永清 ;
周易勇 .
湖泊科学, 1999, (04) :376-381
[2]   白洋淀底质现状及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J].
张国峰,于世繁,董志民,王杏芬,孟庆茹 .
环境科学, 1995, (S1) :24-27
[3]   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析及其释放研究 [J].
傅庆红,蒋新 .
四川环境, 1994, (04) :21-24
[4]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金相灿,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