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2000年四川夏季暴雨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

被引:21
作者
陈栋 [1 ]
顾雷 [2 ]
蒋兴文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
关键词
暴雨; 大尺度环流; 合成分析; “鞍”型背景;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10.04.005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1981—2000年逐日降雨量资料和ECMWF逐日4次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近20 a发生在四川夏季的22次典型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结果表明,四川夏季暴雨的发生具有显著的轴向分布性和区域移动性特征。西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上东进的伊朗高压及高原东部的弱高压、活跃的孟加拉低压和影响四川北部的中高纬长波分裂的低压槽共同作用形成了四川暴雨发生阶段的特殊的"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在"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有利于西南支孟加拉湾水汽和南海水汽输送在四川盆地形成低层辐合,同时在高层形成西南—东北的轴向急流辐合带,水汽输送散度负的大值区即为暴雨发生的主要落区。此外,四川北部在两高压相夹下,有利于高纬度大尺度的两高一脊环流调整产生的弱槽携带冷空气影响四川盆地,形成高层弱冷干与低层强暖湿的强垂直对流不稳定。对比40 a四川夏季平均环流可知,导致四川夏季暴雨发生的"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极为显著,具体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到110°E附近,青藏高原西侧伊朗高压偏北、青藏高原高层南压高压偏东,而高原低层有弱高压,四川北部冷槽显著偏南。
引用
收藏
页码:443 / 45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中国近50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的季节性差异 [J].
陈海山 ;
范苏丹 ;
张新华 .
大气科学学报, 2009, 32 (06) :744-751
[2]   近57a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的年代际振荡及其与中国降水的联系 [J].
钱代丽 ;
管兆勇 ;
王黎娟 .
大气科学学报, 2009, 32 (05) :677-685
[3]   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J].
周春花 ;
顾清源 ;
何光碧 .
气象科技, 2009, 37 (05) :538-544
[4]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and Its Impacts on Climate Disasters in China[J]. 黄荣辉,陈际龙,黄刚.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7(06)
[5]   近45a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 [J].
张天宇 ;
孙照渤 ;
倪东鸿 ;
杨生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4) :530-537
[6]   在“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南低涡发展的物理过程分析及其对川东暴雨发生的作用 [J].
陈栋 ;
李跃清 ;
黄荣辉 .
大气科学 , 2007, (02) :185-201
[7]   “0374”南京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J].
何立富 ;
黄忠 ;
郝立生 .
气象科技 , 2006, (04) :446-454
[8]   川北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的对比分析 [J].
顾清源 ;
康岚 ;
徐琳娜 .
气象科技, 2004, (01) :29-33
[9]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及其与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过程关系的研究 [J].
孙淑清 ;
马淑杰 .
气象学报, 2001, (06) :719-729
[10]   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垂直环流结构和年际变动特征及其机制研究(英文) [J].
何金海 ;
周兵 ;
温敏 ;
李峰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1, (04) :49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