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亚运时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和本土化

被引:4
作者
张育广 [1 ]
何婧云 [2 ]
机构
[1] 广东工业大学团委
[2] 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
关键词
后亚运时期; 志愿服务; 常态化; 制度化; 本土化;
D O I
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1.04.017
中图分类号
D632.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运会的志愿服务是广东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后亚运时期,应继续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加速转化经验成果,使得这种经受过重大活动考验的志愿服务模式得到常态化的运行,并全面建立起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结合地方特色推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在后亚运时期如何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和本土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协同机制如何等方面我们应作出一些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对北京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思考 [J].
郭新保 ;
王育 .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0, (03) :14-18
[2]   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的创新与特色 [J].
谭建光 .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 23 (04) :8-15
[3]   广东志愿服务20年:回顾与展望——兼论志愿服务特色区域与特色团队的发展 [J].
谭建光 ;
朱莉玲 .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3) :29-35
[4]   对2010年亚运会志愿者工作的前景展望及对策研究 [J].
汤立许 .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01)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