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24
作者
罗德强 [1 ,2 ]
王绍华 [1 ]
江学海 [1 ,2 ]
李刚华 [1 ]
周维佳 [2 ]
李敏 [2 ]
姬广梅 [2 ]
丁艳锋 [1 ]
凌启鸿 [1 ]
刘正辉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2] 贵州省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杂交籼稻; 高原山区; 精确施肥; 群体质量;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水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栽培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水稻产量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产。论文旨在探明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方法】于2010—2011年在贵州省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不同生态稻区,以当地具有高产潜力的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设计精确定量施肥模式(accurate fertilizer,AF)与常规施肥模式(conventional fertilizer,CF),通过对两种施肥模式的比较,研究不同施肥模式的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精确定量施肥模式以斯坦福(Stanford)方程为基础,根据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及氮肥当季利用率计算总施氮量,各阶段的施肥量根据目标产量的阶段需氮量确定。精确施肥模式的总氮按照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30%﹕20%﹕35%﹕15%施用,常规施肥模式氮素总量按基肥﹕分蘖肥﹕促保花肥为20%﹕60%﹕20%施用。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取地上部分测定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成熟期考查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结果】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点的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2.4%—48.0%,从产量构成因素看,穗数和穗粒数均较常规施肥模式有不同程度提高,穗数增加8.1%以上,穗粒数增加2.5%以上,群体颖花量增加14.3%以上,而结实率和千粒重两种施肥模式的差异较小;比较分析两种施肥模式的穗型大小,精确定量施肥模式较常规施肥模式穗粒数小于100粒的小穗比例降低、100—250粒的大穗和250粒以上的特大穗比例增加,小穗比例减少了36.7%—100%,大穗比例提高了2.2%—11.4%,特大穗比例提高了23.3%—94.9%;在叶面积指数与粒叶比方面;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的群体叶面积指数拔节前有所降低(4.2%—11.8%)、抽穗期显著提高(4.2%—13.9%);粒叶比明显增大,其中颖花/叶为9.3%—32.7%、实粒/叶为12.8%—35.7%、粒重/叶为10.1%—36.3%;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拔节前有所降低,拔节至抽穗期提高了9.8%—50.8%,抽穗至成熟期提高了26.9%—62.7%。【结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贵州杂交籼稻产量,其途径主要通过控制拔节前的群体生长,促进拔节后的群体发展,适度减小拔节前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扩大拔节后尤其是抽穗后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在稳定提高穗数的基础上,控制晚生小穗数量、促进大穗形成,提高穗粒数和粒叶比,实现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的高积累,从而获得高产。
引用
收藏
页码:2099 / 210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穗肥运筹对不同秧龄机插超级稻宁粳1号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J].
霍中洋 ;
魏海燕 ;
张洪程 ;
龚振恺 ;
戴其根 ;
许轲 .
作物学报, 2012, 38 (08) :1460-1470
[2]   立体生态区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 [J].
杨从党 ;
李刚华 ;
李贵勇 ;
夏琼梅 ;
邓安凤 ;
刘正辉 ;
王绍华 ;
凌启鸿 ;
丁艳锋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10) :1904-1913
[3]   水稻氮肥精确后移及其机制 [J].
张洪程 ;
吴桂成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高辉 ;
魏海燕 ;
吕修涛 ;
万靓军 ;
黄银忠 .
作物学报, 2011, 37 (10) :1837-1851
[4]   南方粳型超级稻物质生产积累及超高产特征的研究 [J].
吴桂成 ;
张洪程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高辉 ;
魏海燕 ;
沙安勤 ;
徐宗进 ;
钱宗华 ;
孙菊英 .
作物学报, 2010, 36 (11) :1921-1930
[5]   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 [J].
张洪程 ;
吴桂成 ;
吴文革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高辉 ;
魏海燕 ;
黄幸福 ;
龚金龙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13) :2645-2660
[6]   精确定量栽培对高海拔寒冷生态区水稻株型及产量的影响 [J].
李景蕻 ;
李刚华 ;
张应贵 ;
罗启荣 ;
杨从党 ;
王绍华 ;
刘正辉 ;
王强盛 ;
丁艳锋 .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9) :3067-3077
[7]   超高产常规粳稻宁粳1号和宁粳3号群体特征及对氮的响应 [J].
李刚华 ;
张国发 ;
陈功磊 ;
王绍华 ;
凌启鸿 ;
丁艳锋 .
作物学报, 2009, 35 (06) :1106-1114
[8]   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最佳缓释氮肥用量与密度配置研究 [J].
马国辉 ;
龙继锐 ;
戴清明 ;
周静 .
杂交水稻, 2008, 23 (06) :73-77
[9]   超高产粳型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J].
杨建昌 ;
杜永 ;
吴长付 ;
刘立军 ;
王志琴 ;
朱庆森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07) :1336-1345
[10]   再论贵州杂交水稻超高产潜力 [J].
杨昌达 ;
熊继文 ;
钱晓刚 ;
陆引罡 ;
熊玉唐 .
种子, 2006, (05) :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