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

被引:38
作者
王希恩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 批判; 借助; 吸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A81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民族主义持一般反对态度的同时,也对民族主义的进步性做了肯定,对不同性质的民族主义做了区别。根据经典作家的理论设想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实践,民族主义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目标必需的"过渡"性途径。民族主义有着极为鲜明的两重性,既与民族本位、偏狭与排外倾向相通,又为反对压迫和不公提供动员手段,为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政治建构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两重性有着清晰的辨别,对其消极性做了严厉的鞭挞和批判,而将它的积极因素在实践上加以借助,在理论上吸纳改造,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民族主义的批判、借助和吸纳,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7+107 +107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重读斯大林民族(нация)定义——读书笔记之三:苏联多民族国家模式中的国家与民族(нация) [J].
郝时远 .
世界民族, 2003, (06) :1-11
[2]  
民族主义.[M].(英)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D.Smith)著;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从国际主义到新国际主义.[M].郭树勇; 著.时事出版社.2006,
[4]  
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美)海斯(CarltonJ.H.Hayes)著;帕米尔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西方政治思想史.[M].(美)约翰·麦克里兰(J.S.McClelland)著;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
[6]  
民族主义.[M].(英)埃里·凯杜里著;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7]  
民族与民族主义.[M].(英)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  
伯林谈话录.[M].(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鲁(RaminJahanbegloo)著;杨祯钦译;.译林出版社.2002,
[9]  
反潮流.[M].(英)伯林(IsaiahBerlin)著;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2,
[10]  
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中共中央统战部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