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变化

被引:10
作者
唐永峰
常义
刘宏毅
机构
[1] 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 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凋亡; 脑水肿; 微血管密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4 [脑出血];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HICH)发病后不同时间血肿周围及皮质部位脑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对5例开颅血肿清除的HICH患者取组织进行大体病理、免疫组化及细胞凋亡检查。结果HE染色下,HICH后早期就出现充血、出血(3h),脑水肿(2h),其中血肿毗邻部较皮质部更明显。在免疫组化染色下,HICH后微血管密度增加,尤其是发病5-6h微血管密度(MVD)增加显著,部分病例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阳性表达。TUNEL法检测发现,发病5-6h存在细胞凋亡。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后早期即出现局部和全脑的病理生理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68 / 170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新生微血管密度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J].
周天保 ;
盛茂鑫 ;
傅华群 ;
杨爱国 .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0, (06) :358-360
[2]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与治疗 [J].
贺丹 ;
张仁良 ;
董强 .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0, (06) :359-361
[3]   脑膜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瘤周脑水肿关系的研究 [J].
张志强 ;
赵洪洋 ;
朱贤立 .
中华外科杂志, 2000, (01) :27-29
[4]   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J].
肖小华 ;
黄如训 .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9, (05) :265-268
[5]   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分子机制 [J].
陈兴洲 .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7, (04) :23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