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极涡的变化研究

被引:5
作者
朱智慧 [1 ]
王延凤 [2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
[2]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关键词
北大西洋涛动; 极涡;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D O I
10.16441/j.cnki.hdxb.2009.s1.053
中图分类号
P721.2 [];
学科分类号
0707 ;
摘要
采用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s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Northern Atlantic Oscilation)指数、极涡面积(PVA,Polar Vortex Area)指数、极涡强度(PVI,Polar Vortex Intention)指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冬季PVA指数基本和NAO指数呈反位相变化,冬季PVA指数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NAO指数、PVA指数、PVI指数都具有多重周期变化特征,具有较为一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都具有准9 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和45a的年际振荡周期;在强(弱)NAO指数年份,极地地区500 hPa高度场降低(升高),冷空气向极地地区收缩(冷空气向中纬度活动),PVA指数偏小(偏大),而PVI指数偏大(偏小),在年际变化尺度上,NAO与极涡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极涡为2极分布,且极涡偏向大西洋侧,太平洋侧较弱,为典型的北大西洋局地的NAO分布;在1988年左右,冬季NAO指数有一突变现象,冬季PVI指数在1976年前后有一突变现象,比冬季NAO指数的气候突变要稍微提前,冬季PVA指数没有明显的突变现象。NAO指数突变后60°N以北的距平中心位置更靠东,强度更大。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极涡表现为3极,其显著变化中心主要表现在40°N附近的异常高中心,且环球一圈,没有极涡的优势偏心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281 / 286 +29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夏季北半球极涡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关系 [J].
陈永仁 ;
李跃清 .
高原气象, 2007, (05) :1067-1076
[2]   北极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的低频变化特征 [J].
胡跃文 ;
杨小怡 .
气象科学, 2007, (03) :316-322
[3]   冬季北极涛动与极涡的变化分析 [J].
邓伟涛 ;
孙照渤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5) :613-619
[4]   北极涡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我国春季降水的关系 [J].
张恒德 ;
高守亭 ;
张友姝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5) :593-604
[5]   300hPa北极涡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研究 [J].
张恒德 ;
高守亭 ;
张友姝 .
高原气象 , 2006, (04) :583-592
[6]   北极涡活动对我国同期及后期气温的影响 [J].
张恒德 ;
陆维松 ;
高守亭 ;
张友姝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4) :507-516
[7]   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 [J].
顾思南 ;
杨修群 .
气象科学, 2006, (02) :135-142
[8]   2003年夏季我国南方持续高温和极涡位置的关系 [J].
张瑞萍 ;
周叶芳 ;
郭可义 .
气象科学, 2005, (05) :5528-5533
[9]   副高、极涡因子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J].
黄嘉佑 ;
刘舸 ;
赵昕奕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4, (04) :517-526
[10]   我国南方春季低温冷害气候及其大气环流特征 [J].
刘传凤 ;
高波 .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02) :17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