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89
作者
饶恩明
肖燚
欧阳志云
郑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土壤保持; 生态系统服务; 海南岛; InVEST;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在区域侵蚀控制以及生态安全的维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和权衡得失综合评价工具InVEST,对海南岛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海南岛土壤保持总量为8.16×108t,平均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247.28 t.hm-.2a-1,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中部山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在土壤保持功能的保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保持功能从大到小依次为:灌丛>天然林>草地>橡胶林>浆纸林>热作园>水田>旱地>红树林>防护林,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优于人工生态系统;(3)除自然因素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农田扩张都是影响土壤保持功能的重要因素,其中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单位面积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人口密度以及农田比例与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显著负相关(P<0.05),橡胶林比例与土壤侵蚀强度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海南岛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会削弱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应权衡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一条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引用
收藏
页码:746 / 75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 [1] 海南岛中部山区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刘贤词
    王晓辉
    邢巧
    [J]. 绿色科技, 2011, (01) : 101 - 102
  • [2] 基于InVEST模型的北京山区土壤侵蚀模拟
    周彬
    余新晓
    陈丽华
    张振明
    吕锡芝
    范敏锐
    [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 (06) : 9 - 13+19
  • [3] 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研究进展
    欧阳志云
    郑华
    [J]. 生态学报, 2009, 29 (11) : 6183 - 6188
  • [4] 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对福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姚成胜
    朱鹤健
    吕晞
    刘耀彬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2) : 225 - 233
  • [5] Modeling of state of vegetation and soil erosion over large areas[J]. Zhao-Yin WANG1*, Guangqian WANG2, and Guohe HUANG31 Pr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 Pr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3 Prof. and Canada Research Chair, Environmental Systems Engineering Program, Faculty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Regina, Regina, Sask S4S 0A2, Canada;.International Jo
  • [6] 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研究
    张金铭
    王小平
    [J]. 中国水土保持, 2008, (08) : 31 - 32+38+60
  • [7] 海南热带天然林、桉树林和橡胶林生态效益比较分析
    邓燔
    陈秋波
    陈秀龙
    [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2) : 19 - 23
  • [8] 中国土壤可蚀性值及其估算
    张科利
    彭文英
    杨红丽
    [J]. 土壤学报, 2007, (01) : 7 - 13
  • [9] 海南中部生态功能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
    周祖光
    [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04) : 87 - 89
  • [10] 三江源地区土壤保持功能空间分析及其价值评估
    刘敏超
    李迪强
    温琰茂
    栾晓峰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05) : 627 - 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