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被引:22
作者
王云奇 [1 ]
陶洪斌 [1 ]
王璞 [1 ]
郭步庆 [1 ]
鲁来清 [2 ]
张丽 [1 ]
尤桂芸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2] 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肥; 吐丝肥; SPAD值; 氮收获指数; 灌浆速率; 粒重;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进一步明确夏玉米在基肥和拔节期施肥的基础上增施吐丝肥的增产机理,于201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布置了田间试验。共设置4种施氮模式:即模式Ⅰ,施氮量90 kg·hm-2(播前90 kg·hm-2);模式Ⅱ,施氮量190 kg·hm-2(播前150 kg·hm-2+拔节40 kg·hm-2);模式Ⅲ,施氮量250 kg·hm-2(播前90 kg·hm-2+拔节160kg·hm-2);模式Ⅳ,施氮量300 kg·hm-2(播前50 kg·hm-2+拔节150 kg·hm-2+吐丝100 kg·hm-2)。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基肥和拔节肥的基础上,再追施吐丝肥,与不施吐丝肥的模式相比,其吐丝后11~20 d、21~30 d、31~40 d内,每天增加的枯叶数分别减少0.01~0.02片、0.01~0.05片、0.02~0.04片;吐丝后穗位叶SPAD值的峰值有所提高,灌浆中后期SPAD值下降延缓;模式Ⅳ与模式Ⅲ相比灌浆速率峰值提高8.5%,籽粒体积得到显著提高。夏玉米吐丝后籽粒的吸氮量显著提高(模式Ⅳ籽粒吸氮峰值分别是模式Ⅰ、Ⅱ、Ⅲ的1.65倍、1.45倍、1.31倍),氮收获指数增加2.5~13.3个百分点,穗粒数增加。与穗粒数相比,吐丝期增施氮肥(模式Ⅳ)对千粒重的促进更显著,可改善夏玉米产量因子和部分穗部性状,与模式Ⅰ、Ⅱ、Ⅲ相比,分别增产200 kg·hm-2、300 kg·hm-2、400 kg·hm-2。夏玉米增施吐丝肥可以延缓吐丝后光合面积下降,从而为籽粒灌浆提供较多的源,最终提高粒重和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594 / 159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不同施肥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J].
战秀梅 ;
李亭亭 ;
韩晓日 ;
邹殿博 ;
左仁辉 ;
叶冰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4) :861-868
[2]   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J].
王宜伦 ;
李潮海 ;
谭金芳 ;
张许 ;
刘天学 .
作物学报, 2011, 37 (02) :339-347
[3]   玉米籽粒灌浆速率研究进展 [J].
刘宗华 ;
张战辉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11) :148-153
[4]   施用氮肥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根系生长的影响 [J].
王友华 ;
许海涛 ;
许波 ;
张海申 ;
冯晓曦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0, (03) :55-57
[5]   氮肥减量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赵士诚 ;
裴雪霞 ;
何萍 ;
张秀芝 ;
李科江 ;
周卫 ;
梁国庆 ;
金继运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 (02) :492-497
[6]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J].
唐保军 ;
丁勇 .
中国种业, 2008, (10) :35-37
[7]   氮肥基/追比对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发育与水、氮利用的影响Ⅱ.夏玉米氮素累积、转运与土壤无机氮动态 [J].
易镇邪 ;
王璞 ;
陶洪斌 ;
鲁来清 ;
于国建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8, (01) :86-90
[8]   种植密度影响玉米产量及部分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 [J].
杨国虎 ;
李新 ;
王承莲 ;
罗湘宁 .
西北农业学报, 2006, (05) :57-60+64
[9]   吐丝期施氮对夏玉米粒重和籽粒粗蛋白的影响 [J].
王启现 ;
王璞 ;
王伟东 ;
鲁来清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1) :59-64
[10]   玉米籽粒灌浆生长分析 [J].
李绍长 ;
盛茜 ;
陆嘉惠 ;
孟宝民 .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S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