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期的“人民”语义与国家建构

被引:15
作者
郭忠华 [1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2]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关键词
人民; 语义; 国家建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03 [国家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1 ;
摘要
概念语义是时代精神的浓缩,可以通过解读核心概念的语义来透视时代的精神状况。20世纪上半期,"人民"语义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型:一是以"人民-奴隶"为思考范式的转型,二是以"人民-敌人"为思考范式的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于清末民初时期,主要以欧洲近代启蒙思想作为灵感来源,旨在把传统臣民转变成现代公民,赋予人民以现代政治道德和政治权利是此次转型的主要内容,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是其主要目标。第二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共领导区域,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灵感来源,以阶级性和革命性作为区分人民的核心标准,人民主要指具有高度革命性的无产阶级及其同盟者,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国是此次语义转型的主要目标。两次语义转型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两种迥异的国家建构方略,而且还隐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含义。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70+126 +126-12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一战和中国.[M].汪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  
新大陆游记.[M].梁启超; 著.商务印书馆.2013,
[3]  
欧游心影录.[M].梁启超; 著.商务印书馆.2013,
[4]  
新词语新概念.[M].(德) 郎宓谢; (德) 阿梅龙; (德) 顾有信; 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5]  
观念史研究.[M].金观涛; 刘青峰; 著.法律出版社.2010,
[6]  
戊戌政变记.[M].梁启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78-7-5495-0009-3
[7]  
世界·文本·批评家.[M].(美) 萨义德 (Said;E.W.) ;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8]  
三民主义.[M].孙中山;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9]  
中国现代文学大辞典.[M].陆耀东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0]  
旷世奇才梁启超.[M].董方奎著;.武汉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