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江淮暴雨期地气通量与混合层结构的研究

被引:15
作者
丁一汇
吴晓曦
马淑芬
机构
[1] 国家气候中心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1991年暴雨,地表通量,总体公式,混合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2 [液态降水(降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用1991年5—7月江淮及其北部地区的地面与高空资料根据3种不同的整体公式对地表通量(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进行了估算,并对混合层结构进行了研究,揭示出这次持续性特大暴雨中陆面过程的一些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地表通量依赖于大气稳定度,稳定度越强,地表通量越小。不稳定状况下平均地表动量通量为0.0154N/m2,向上的感热和潜热平均值分别为25.7W/m2和132.3W/m2;稳定状况下,地表动量通量为0.006N/m2,感热和潜热通量平均是向下输送的,分别为-1.5W/m2和2.5W/m2。2.地表通量与降水过程密切有关。雨期的动量通量略小于非雨期,而雨期的感热与潜热通量明显小于非雨期,雨量越大,这两种通量愈小。3.地表通量具有明显日变化。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下午2时左右,最小值出现在凌晨2时左右。4.混合层与雨期关系密切,雨期的混合层高度较非雨期低,这时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小;而非雨期情况相反
引用
收藏
页码:2 / 15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Air-sea interaction on the time scale of 30 to 50 days. Krishnamurti T N,Oosterhof D K and Mehta A V.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 1988
[2]  
Observations of planetary boundary-layer structure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Bond N A. Journal of Climate . 1992
[3]  
Heat budget of Siberian high and the winter monsoon. Ding Yihui and Krishnamurti T N. Monthly Weather Review .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