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底性民生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被引:4
作者
唐钧
机构
[1]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关键词
家庭津贴; 生产方式; 民生保障; 国际劳工组织; 联合国专门机构;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护; 社会保险制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2.1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学科分类号
120404 ;
摘要
<正>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民生问题要"保基本、托底线、救急难"。由此而引出了一个新的议题——"托底性民生保障"。显而易见,"托底性民生保障"是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名词。然而,实际上,在"全球化"和"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问题取向和行动取向的"托底性民生保障"背后蕴含的价值判断和政策理念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出一种"趋同"的大趋势。近年来,在国际劳工组织的文献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2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建立国家社会保护底线 [J].
闰欣 .
中国社会保障, 2014, (01) :44-45
[2]   低收入群体社会保护的政策含义及其框架 [J].
谢东梅 .
商业时代, 2009, (21) :55-56
[3]   亚太地区的社会保护政策——发展变化及争论焦点 [J].
Lynn·维拉考特 ;
葛蔓 .
中国劳动科学, 1993, (09) :33-36
[4]  
西欧生产方式变迁与社会保护机制重建.[M].钱运春;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5]  
中国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研究.[M].尚晓援; 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6]  
第三次浪潮.[M].[美]阿尔温·托夫勒(A·Toffler) 著;朱志焱 译.三联书店.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