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地区深反射地震──揭示印度大陆北缘岩石圈的复杂结构

被引:20
作者
赵文津,K·D·纳尔逊,车敬凯,L·布朗,徐中信,郭宗汾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美国纽约锡拉丘兹大学地球科学系,地矿部北京计算中心,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大陆研究所,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关键词
深反射,俯冲,MHT,双层莫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被认作是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中、新生代以来汇聚、碰撞、挤压的结果,是典型的陆-陆碰撞地带。此文介绍了在喜马拉雅山区进行的第一次深反射地震试验的结果。试验剖面布置在北喜马拉雅地区内,从喜马拉雅山山脊南的帕里到康马南的萨马达共中15点(CMP)叠加剖面上表现出如下特点:①显示了在地壳中部有一强反射带,向北缓倾斜下去,延长达100km以上。它可能代表了一个活动的道冲断裂或是一条巨大的拆离带,印度地壳整体或下地壳沿此拆离层俯冲到藏南之下;②上部地壳的反射,显示了上地壳存在着大规模的叠瓦状结构;③下地壳的反射显示了塑性流变特征;④在测线南部莫霍反射明显,深度达72─75km,发现了南部有双莫霍层的存在;⑤试验中还取得莫霍层下面32s、38s、48s等双程走时的多条反射,均向北倾斜,反射同相轴延续较长,信息丰富,反映了上地幔的成层结构。这些结果对印度大陆地壳整体或其下地壳俯冲到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壳之下并导致西藏南端地壳增厚的观点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138 / 152
页数:1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