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的法律建构及其批判

被引:24
作者
周安平
机构
[1] 苏州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法律建构; 人际关系模式; 性别歧视; 社会契约;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04.06.006
中图分类号
D90-05 [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性别等级是在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中,主要由男权文化不断解释与不断塑造的结果,社会性别这一概念是探求这一原因最好的分析工具。原初社会"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成为家庭关系与公共关系的分野。在公共关系中,男人在自利心的驱使下渐生平等的要求,并在平等诉求下形成法律;而在家庭关系中因为亲情而使平等与公正成为多余。由于女性并未参与公共关系中的法律建设,致使性别平等既不能在公共领域中得以表达,也不能在家庭关系中得以体现。最终,法律认同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并在这一基础上建构起了性别等级的社会模式。而代表男权文化的法律理论也极尽"科学"之能,不断地掩盖和强化性别社会化的实质,尤以社会契约论为最。社会契约论以法律为公民同意之结果而使法律披上了公正的面纱,却因为无视女性没有成为契约主体的事实而沦为掩盖社会性别的帮凶。即便是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也因为无法排除性别的先天知晓而成为法律平等与公正的神话。虽然,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在许多理论问题上存在着针锋相对的观点,但在制造并掩盖社会性别上也成了同盟军。法律与法律理论的紧密联系与有机配合终于迫使社会性别及其等级模式在法律中立的旗帜下不断地得以演绎、建构和强化。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M].(美)克瑞斯汀·丝维斯特(ChristineSylvester)著;余潇枫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 [2]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M].(美)约瑟芬·多诺万(JosephineDonovan)著;赵育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 [3] 男性的终结.[M].(英)约翰·麦克因斯(JohnMacInnes)著;黄菡;周丽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 [4] 法理学的范围.[M].(英)约翰·奥斯丁著;刘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 [5] 社会正义原则.[M].(英)戴维·米勒(DavidMiller)著;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 [6] 现代西方法学流派.[M].吕世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 [7]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奥)凯尔森(HansKelsen)著;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 [8] 论平等.[M].(法)勒鲁(Leroux;P.)著;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
  • [9] 正义论.[M].(美)罗尔斯(Rawls;J.)著;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 [10] 利维坦.[M].[英]霍布斯(Hobbes) 著;黎思复;黎廷弼 译.商务印书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