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互性

被引:13
作者
纳日碧力戈
凯沙尔·夏木西
机构
[1]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兼和相济; 存有交互性;
D O I
10.15970/j.cnki.1005-8575.2021.04.004
中图分类号
D633 [民族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1 ; 030402 ;
摘要
本文根据对立统一的矛盾观,认为我国各族人民为了加强彼此认同,为了同舟共济,需要避免极端立场和极端做法,兼和相济,同心互助,在存有交互性(mutuality of being)中彼此认同,付诸实践,这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牢靠的根基。兼和相济和存有交互性,是作者分别借自张岱年和萨林斯的重要概念,借用这两个重要概念来分析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呈现各族人民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以便有条件、尝试性地探讨促进民族团结、提高共同体意识的可持续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用好用足生态视域,即差异共生、互联交融、由多生一的生态之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要保持一种人文生态,共同建设多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从民族共有、文化互联、命运相同的历史命运,发现和培养重叠共识。少数民族认同多数民族,多数民族认同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共同认同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建设好良性发展的民族生态。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关公崇拜在清代的发展研究 [J].
杜鹃 ;
于鹏飞 .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4 (03) :16-21
[2]   “兼和”与“和合”辨析 [J].
杜运辉 .
高校理论战线, 2009, (05) :35-43
[3]  
藏汉结合部多元宗教共存与对话研究.[M].马宁; 著.民族出版社.2013,
[4]  
仪式与社会变迁.[M].郭于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  
张岱年全集.[M].张岱年 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6]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M].政协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7]  
原始思维.[M].(法) 列维-布留尔; 著.商务印书馆.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