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江孜浪卡子一带的侏罗—白垩纪界线地层

被引:18
作者
万晓樵 [1 ]
高莲凤 [1 ]
李国彪 [1 ]
陈文 [2 ]
张彦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侏罗—白垩纪界线; 桑秀组; 西藏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5 [中生代(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是显生宙所有系级界线中存在问题最多的一个。西藏南部出露有良好的侏罗—白垩纪地层,本次工作在喜马拉雅地层区的康马隆子地层分区开展了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研究。江孜地区的界线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浪卡子地区的甲不拉组之下发育一套含大量火山岩层的火山-沉积地层,被称为桑秀组。该地层分区的地层系统由下至上为:维美组浅灰色厚层状粗—细粒石英砂岩;桑秀组黑色页岩、安山岩和玄武岩;以及甲不拉组黑色页岩、硅质泥页岩夹砂岩和砂质灰岩。维美组中含化石稀少,仅在江孜地区发现零星菊石Haplophylloceras、Himalayites等。桑秀组下部页岩和粉砂岩中找到少量菊石化石,属于Spiticeras、Berriasella、Haplophylloceras的一些种,和富集成层的双壳类Inoceramus everesti等。江孜甲不拉组下部化石丰富,划分为Spiticeras-Berriasella下组合和Hima-layaites-Haplophylloceras上组合。本研究区的生物地层可与聂拉木地区的菊石化石组合对比。通过生物地层学对比,江孜-浪卡子地区的维美组时代为晚侏罗世Tithon ian期,江孜地区甲不拉组下部和浪卡子地区的桑秀组均属于下白垩统。桑秀组下部的页岩段与江孜甲不拉组的最下部地层相当,上部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33 M a。据此,桑秀组的时代为Berriasian至Hauterivian期,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位于该组之底,以Virgatosphinctes、Aulocosphinctes的消失和Spiticeras的出现为标志。侏罗纪末期西藏特提斯海区普遍形成大规模海退,表现为维美组和门卡墩组顶部砂岩的同期沉积。
引用
收藏
页码:479 / 48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特提斯喜马拉雅桑秀组英安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意义
    朱弟成
    潘桂棠
    莫宣学
    王立全
    廖忠礼
    江新胜
    耿全如
    [J]. 科学通报, 2005, (04) : 375 - 379
  • [2] 珠穆朗玛峰地区侏罗系的重新划分
    王义刚
    [J]. 地层学杂志, 1987, (04) : 290 - 297
  • [3] 喜马拉雅地区(我国境内)地层研究的新认识
    王义刚
    孙东立
    何国雄
    [J]. 地层学杂志, 1980, (01) : 55 - 59
  • [4] 徐钰林等著.西藏侏罗、白垩、第三纪生物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 [5]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编.西藏地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