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壳“管流”层的电磁探测证据

被引:79
作者
赵国泽 [1 ]
陈小斌 [1 ]
王立凤 [1 ]
王继军 [1 ]
汤吉 [1 ]
万战生 [1 ]
张继红 [2 ]
詹艳 [1 ]
肖骑彬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 山东省地震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边缘; 大地电磁; 电性结构; 管流; 过渡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31.3 [电法勘探];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边缘及其附近地区石棉-乐山剖面大地电磁资料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和四川地块的电性结构有明显差别,东部的四川地块地壳总体电阻率大,西部的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地壳总体电阻率小.西部地壳分为上中下3层,中地壳为厚约10~15km的低阻层,电阻率最小达3~10Ωm,推测它含有较低黏滞度的部分熔融和(或)含盐流体,易于变形和流动,是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向东南方向挤出作用下形成的"管流"层.它使上地壳和下地壳解耦,上地壳高阻的脆性层以左旋走滑和逆冲的断层运动为主,地表抬升,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壳内.低阻层把鲜水河-安宁河深大断裂带截成上下两段.地壳上、中、下层各自厚度的横向变化,综合产生了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地壳厚度西部厚、东部薄、地形西部高、东部低的过渡带.
引用
收藏
页码:345 / 35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 [1] 新生代贡嘎山花岗岩中的流体包裹体面测试及其应力场分析
    孙圣思
    贾东
    胡潜伟
    陈竹新
    贾秋鹏
    罗良
    李一泉
    邓飞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02) : 344 - 352
  • [2] 青藏高原东部壳幔速度结构和地幔变形场的研究
    王椿镛
    吴建平
    楼海
    常利军
    苏伟
    [J]. 地学前缘, 2006, (05) : 349 - 359
  • [3] 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及高原隆升的液压机模型
    袁学诚
    李廷栋
    肖序常
    姜枚
    耿树方
    [J]. 中国地质, 2006, (04) : 711 - 729
  • [4]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作用的地块运动和连续变形耦合模型
    张培震
    甘卫军
    沈正康
    王敏
    [J]. 地质学报, 2005, (06) : 748 - 756+875
  • [5]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构造基本特征与强震复发模型
    徐锡伟
    张培震
    闻学泽
    秦尊丽
    陈桂华
    朱艾斓
    [J]. 地震地质, 2005, (03) : 446 - 461
  • [6] 藏南定结铁镁质麻粒岩矿物化学、PTt轨迹和折返过程
    刘树文
    张进江
    舒桂明
    李秋根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9) : 14 - 24
  • [7] 大地电磁自适应正则化反演算法
    陈小斌
    赵国泽
    汤吉
    詹艳
    王继军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4) : 937 - 946
  • [8] 川西理塘断裂带平均滑动速率、地震破裂分段与复发特征
    徐锡伟
    闻学泽
    于贵华
    郑荣章
    罗海原
    郑斌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6) : 540 - 551
  • [9] 川西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动构造意义
    朱艾斓
    徐锡伟
    周永胜
    尹京苑
    甘卫军
    陈桂华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 629 - 636
  • [10] 磁倾子矢量的图示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陈小斌
    赵国泽
    詹艳
    汤吉
    邓前辉
    王继军
    陈树岩
    汪卫毛
    王友胜
    [J]. 地学前缘, 2004, (04) : 626 - 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