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因受骗而同意的法律效果

被引:45
作者
付立庆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被害人同意; 法益关系错误; 任意性; 客观真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0.5 [解释、案例];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030104 ;
摘要
被害人同意阻却犯罪成立的根据,是相应法益失去了"要保护性"。在判断被害人因受骗而作出的同意是否有效时,法益关系错误说提供了合理的思考方向,总体上值得坚持。但是,这一学说在特定场合面临质疑。因此,恰当界定"法益关系"的范围、类型,明确其理论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法益关系错误说为判断同意是否有效提供了第一道筛选机制。在不存在法益关系错误时,虽然可以推定同意有效,但例外地也可能因为该同意欠缺任意性而导致同意最终无效。以法益关系错误为基础、以客观判断任意性之有无为实质的客观真意说,是对既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刑法解释学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54 / 170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参与自杀的可罚性研究 [J].
钱叶六 .
中国法学, 2012, (04) :99-111
[2]   自杀的认定及其相关行为的刑法评价 [J].
王钢 .
法学研究, 2012, 34 (04) :154-174
[3]   自我决定权与刑法家长主义 [J].
车浩 .
中国法学, 2012, (01) :89-105
[4]   论刑法介入财产权保护时的考量要点 [J].
付立庆 .
中国法学, 2011, (06) :133-146
[5]   入户抢劫中入户目的非法性的把握附视频 [J].
徐丹 .
人民司法, 2011, (22) :63-65+1
[6]   被害者的承诺与违法性的本质 [J].
郑泽善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32 (04) :91-102
[7]   德国关于被害人同意之错误理论的新进展 [J].
车浩 .
环球法律评论, 2008, (06) :90-95
[8]   被害人承诺问题研究 [J].
黎宏 .
法学研究, 2007, (01) :84-104
[9]  
刑法总论教科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金霍伊泽尔, 2015
[10]  
财产犯罪之间的界限与竞合研究[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陈洪兵,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