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变化及雷米普利干预的影响

被引:4
作者
石湘芸
马健
费宇行
周峥
吴旭辉
朱智明
机构
[1] 北京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活性物质; 雷米普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4.1 [高血压];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 :本研究主要了解原发性高血压 (EH)不同时期血浆肾上腺髓质素N端 2 0肽 (PAMP)、内皮素 (ET)、血管紧张素Ⅱ (AⅡ )、肾上腺素 (E)和去甲肾上腺素 (NE)浓度变化及雷米普利对其影响。方法 :40例EH患者应用雷米普利治疗前后和 2 0例正常对照组检测上述血管活性物质水平 ,血浆PAMP、ET和AⅡ的放免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血浆E和NE浓度用高压液相法测定。结果 :EH患者不同时期血浆PAMP、ET、AⅡ、E和N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1) ;并随病期进展而增加(P均 <0 0 5 ) ;与平均动脉压 (MAP)均呈正相关 (r =0 431、0 82 1、0 76 2、0 46 7、0 473,P <0 0 5~ <0 0 0 1) ;PAMP与ET、AⅡ、E、NE水平亦有良好的相关性 (r =0 5 31、0 5 2 4、0 40 1、0 42 5 ,P <0 0 5~ <0 0 1) ;雷米普利治疗 4周 ,血压下降同时伴血浆血管活性物质浓度改变。结论 :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与上述缩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变化有关 ;舒血管肽PAMP浓度升高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代偿性保护机制 ;雷米普利在降压同时能改变其血管活性物质浓度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0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心血管活性多肽的分子内调控 [J].
汤健,唐朝枢,陈光慧,周爱儒,王宪,马大龙,韩启德,张肇康 .
科技导报, 1996, (10)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