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古代丝织品上蓝色植物染料的分析鉴定

被引:16
作者
何秋菊
机构
[1] 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关键词
古代丝织品; 蓝色染料; 鉴定; 靛蓝素; 靛玉红;
D O I
10.16334/j.cnki.cn31-1652/k.2012.03.008
中图分类号
K876.9 [其他材料制品]; TS193.62 [];
学科分类号
0601 ; 082103 ;
摘要
本研究以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Micro-Raman)、薄层色谱(TLC)、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为主要分析手段,对一组古代丝织品(包括清代传世品扇套、元代鸽子洞出土蓝棉袄和百纳枕顶)上蓝色染料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该组样品中蓝色均为靛蓝染色,色素成分有靛蓝素和靛玉红,由于制靛工艺或老化程度不同,在各样品中两成分相对比例均不相同。分别对靛蓝试剂进行UVA、50℃高温、85%高湿老化实验,对老化前后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光照2个月后,靛玉红相对含量降低较明显。高温、高湿老化6个月后靛蓝素和靛玉红含量的显著降低。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靛蓝素相对含量降低幅度相当大,可见较之靛玉红,靛蓝素更不耐高温老化。该研究采用无损与微损技术结合的方法有效解决了蓝色植物染料的鉴定,同时通过老化试验初步明确了靛蓝染料的降解原因,对于染色工艺研究以及色彩保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古代丝织品及古建彩画蓝色染料的微量及无损分析[J]. 张晓梅,魏西凝,雷勇,成小林,周旸.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12)
[2]   传统靛青染料的生产工艺 [J].
刘剑 ;
王业宏 ;
郭丹华 .
丝绸, 2009, (11) :42-43+50
[3]   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 [J].
杨璧玲 .
染整技术, 2008, (03) :13-15
[4]   中国传统草木染历史发展概述 [J].
王玮 .
四川丝绸, 2007, (03) :52-54
[5]   天然植物染料资源多样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J].
李惠民 .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3) :378-382
[6]   “相关元素法则”在古代丝织品媒染剂研究中的应用 [J].
龚德才 .
文物世界, 2003, (05) :36-40
[7]   周一汉毛织品的染色工艺探讨 [J].
熊樱菲 ;
解玉林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2, (01) :34-37
[8]   周-汉毛织品上红色染料主要成分的鉴定 [J].
解玉林 ;
熊樱菲 ;
陈元生 ;
胡立宏 ;
殷梦龙 ;
陈仲良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1, (01) :1-7
[9]   山普拉墓群出土毛织品上蓝色染料的分析研究 [J].
陈元生 ;
解玉林 ;
熊樱菲 ;
贾应逸 ;
黄小江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0, (01) :15-21
[10]   古代织品染料的分析 [J].
张雪莲 ;
唐静娟 ;
熊贤礼 ;
吴亦诽 ;
陶蔚敏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6, (0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