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被引:46
作者
刘兴良 [1 ]
刘世荣 [2 ]
宿以明 [3 ]
蔡小虎 [3 ]
马钦彦 [1 ]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3]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地上生物量; 模型; 海拔梯度; 卧龙自然保护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直线和指数模型,直线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82~0.996;2)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25.22t·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木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72.20%、23.71%、1.80%、1.66%和0.63%;3)川滇高山栎灌木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18.21t·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为干>枝>叶>皮,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28%、26.88%、19.82%和10.02%。海拔2720~29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3∶2∶1;海拔3020~31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2∶2∶1。4)随着海拔升高,川滇高山栎优势单株地径、高度及生物量呈减小趋势。海拔2720~2920m处,川滇高山栎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纺锤形分布,集中分布在株干高2.0~3.0m处,约占总量的60%~70%;在海拔3020~3120m处或低海拔的干旱生境,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呈金字塔形分布,个体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布随树干的升高而降低,集中分布在0~1.0m处,占总生物量的60%以上,0.0~2.0m处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4%~99%。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植物种群生态研究进展 [J].
钟章成 ;
曾波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2) :230-236
[2]   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硬叶栎林的特点与分类 [J].
杨钦周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0, (03) :197-211
[3]   飞播云南松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系统研究 [J].
江洪 ;
林鸿荣 .
四川林业科技, 1985, (04) :1-10
[4]   湖南省会同县两个森林群落的生物生产力 [J].
冯宗炜 ;
陈楚莹 ;
张家武 ;
王开平 ;
赵吉录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 1982, (04) :257-267
[5]   我国的硬叶常绿阔叶林 [J].
金振洲 ;
区普定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1, (02) :13-20
[6]   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 [J].
姜汉侨 .
云南植物研究, 1980, (01) :22-32
[7]   云南常绿阔叶林的类型和特点 [J].
金振洲 .
云南植物研究, 1979, (01) :90-105
[8]  
西藏森林[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编, 1985
[9]  
陆地植物群落的生产量测定法[M]. 科学出版社[日]木村允 著, 1981
[10]  
中国植被[M]. 科学出版社 , 吴征镒主编,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