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油田河道砂储集层油藏动态模型及剩余油研究

被引:22
作者
束青林
张本华
徐守余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 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
[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孤岛油田; 河道砂储集层; 剩余油分布; 控制因素; 油藏动态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19 [模拟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在开发中的应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孤岛油田馆陶组河道砂储集层的研究表明,经长期注水开发,储层宏观、微观参数一般都随着油藏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不同类型的参数有各自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孔隙度变化幅度较小,渗透率变化较大。从总体上来看,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相对变化较快。利用孤岛油田大量的测井及岩心分析资料,建立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集层宏观、微观参数动态模型,研究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层剩余油控制因素,建立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层油藏不同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为孤岛油田馆陶组油藏挖潜提供了地质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67+73 +7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储集层孔喉网络场演化规律和剩余油分布 [J].
徐守余 ;
李红南 .
石油学报, 2003, (04) :48-53
[2]   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以胜坨油田二区为例 [J].
宋万超 ;
孙焕泉 ;
孙国 ;
吴素英 .
石油学报, 2002, (03) :52-55+5
[3]   注水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 [J].
俞启泰 .
石油学报, 2000, (02) :45-50+3
[4]   河流相储集层中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 [J].
董冬 ;
陈洁 ;
邱明文 .
油气采收率技术, 1999, (03) :39-46
[5]   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 [J].
徐安娜 ;
穆龙新 ;
裘怿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05) :3-5
[6]   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分布方法研究及应用 [J].
谢俊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4) :3-5
[7]   砾岩油藏微观水驱油特征可视化研究——以克拉玛依砾岩油藏为例 [J].
高永利 ;
何秋轩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97, (03) :70-73+6
[8]   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 [J].
俞启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02) :46-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