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成岩作用和储集性

被引:3
作者
林仲虔
机构
[1] 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
关键词
雷口坡组,粉晶白云岩,淡水溶蚀,表生期风化淋滤,晶间孔,晶间溶蚀,成岩环境,成岩作用;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1995.04.006
中图分类号
P534.51 [三叠纪(系)];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赤水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气藏是1991年初发现的,其储层主要发育在雷一 ̄1中段。储集岩主要为溶孔粉晶云岩,储集空间为晶间孔、晶间溶孔及溶孔。受沉积环境控制,成岩早期的洪水溶蚀作用是形成储集性的主要原因,导致雷一 ̄1亚段的储层具明显的成层性,而印支期抬升引起的风化淋滤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储集性。成岩期的石膏充填则是使储集空间遭破坏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四性研究”,充分利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各种微电子分析测试等信息讨论了雷口坡组储层的孔隙类型、成岩作用类型,及不同储集岩的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贵州赤水地区天然气勘探远景和方向 [J].
李伯忠 ;
杨传忠 ;
宋开辉 .
天然气工业, 1994, (03) :5-10+97
[2]   海相碳酸盐岩原始氧碳同位素组分随地质历史的变化 [J].
叶德胜 .
岩相古地理, 1992, (02) :51-56
[3]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控制的地层圈闭[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美)朗曼(Logman, 1990
[4]  
白云化作用[M]. 石油工业出版社[美]兰德(Lond,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