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苯对人体细胞的定量结构—遗传毒性研究

被引:5
作者
肖乾芬
戴玄吏
王晓栋
王连生
机构
[1]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江苏常州,江苏南京,江苏南京
关键词
微核实验; 取代苯; 遗传毒性; QSAR;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03.1 [对人体的危害];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通过微核实验,测定了 36 种取代苯类化合物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毒性;并构建了遗传毒性与分子结构参数之间的 QSAR 模型.结果表明,有 34 种化合物显著地导致了微核的产生,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遗传毒性的大小与分子结构描述符辛醇-水分配系数(MlogP)、x 轴主惯性矩(Principalx)、γ 极化率[Polar(γ)]等存在良好的结构-活性相关关系,所建模型的相关系数 R2 =0.718,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可用来预测取代苯类化合物的遗传毒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体外微核试验中吖啶橙荧光染色与Giemsa染色的比较 [J].
吕晓华 ;
张立实 ;
王瑞淑 .
现代预防医学, 1998, (04) :393-394+403
[2]  
微核形成与细胞周期关系的初步研究 Ⅳ、化学诱变剂诱发人淋巴细胞间期各阶段的微核形成.[J].薛开先;马国建;吴建中;沈宗丽.癌变.畸变.突变.1990, 03
[3]   一种快速简便的完整淋巴细胞微核制片法 [J].
马国建 ;
薛开先 .
细胞生物学杂志, 1989, (03) :143-144
[4]  
遗传毒理学.[M].印木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
[5]  
有机物定量结构-活性相关.[M].王连生等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