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栖境生态位与捕食作用分析

被引:26
作者
吴进才
陆自强
杨金生
束兆林
机构
[1] 江苏农学院植保系
[2]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
[3]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 扬州
[4] 扬州
[5] 句容
[6] 句容
关键词
栖境生态位; 捕食效应; 捕食者; 稻田;
D O I
10.16380/j.kcxb.1993.03.011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进行了稻田捕食性天敌与稻飞虱的栖境生态位调查,并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添加试验法和排除试验法研究了7物种的栖境生态位与各天敌捕食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灭敌与2种害虫共存系统中,天敌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捕食量的正主效应大小依次为:粽管巢蛛Clubionajaponicola、青翅蚁形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前齿肖蛸Tetragnatha praedonia、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的负主效应值最大(随狼蛛密度增大捕食量下降);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èe捕食量正主效应大小依次为:粽管巢蛛、肖蛸、青翅蚁形隐翅虫。多物种共存系统中,狼蛛、徽蛛、跳蛛主要捕食飞虱;肖蛸主要捕食稻纵卷叶螟;管巢蛛对两种害虫均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这与各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值相一致。当飞虱密度在每穴10—30头时,多物种共存系统优良的生物序是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青翅蚁形隐翅虫各为1头,粽管巢蛛2头,此时天敌的控制作用最大。添加法和排除法试验结果表明在具一定数量的多物种共存系统中,再增加天敌密度不一定能增加猎物的被捕食数,其直接的生物学原因是种间种内干扰(包括种间种内残杀)
引用
收藏
页码:323 / 33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多物种复合种群捕食量的数学模型及在褐稻虱数量预测中的应用 [J].
吴进才 ;
庞雄飞 .
生态学报, 1991, (02) :139-146
[2]   稻田捕食性天敌种间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 [J].
吴进才 .
江苏农学院学报, 1991, (01) :47-55
[3]   水稻-褐飞虱-八斑球腹蛛生态系统的能流 [J].
戈峰 ;
陈常铭 .
生态学报, 1990, (02) :167-172
[4]   稻田蜘蛛消长动态及其对稻飞虱控制效应的研究 [J].
祁彪 .
江苏农业科学, 1990, (04) :29-32
[5]   农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J].
张永强 .
生态学报, 1989, (02) :157-162
[6]   捕食者对猎物选择性的数量测定方法 [J].
周集中 ;
陈常铭 .
生态学报, 1987, (01) :50-56
[7]   稻田飞虱与天敌数量消长关系及其自然控制作用考查 [J].
罗肖南 ;
卓文禧 .
昆虫天敌, 1986, (02) :72-79
[8]   草间小黑蛛对棉铃虫幼虫的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Ⅲ.模拟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J].
李超 .
生态学报, 1983, (02) :149-155
[9]   草间小黑蛛对棉铃虫幼虫的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Ⅰ.捕食者-单种猎物系统的研究 [J].
李超 ;
丁岩钦 ;
马世骏 .
生态学报, 1982, (03) :239-254
[10]   稻田生态系统蜘蛛种群动态的初步研究 [J].
张永强 ;
何波 .
植物保护学报, 1981, (02) :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