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及原因——以深圳特区为例

被引:53
作者
仝德 [1 ]
冯长春 [2 ]
邓金杰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2] 不详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城中村; 空间形态; 演化特征; 深圳特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4 [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摘要
以城中村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深圳为研究对象,分析原特区91个城中村占地规模、建设总量、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其空间形态演化模式和形成原因。发现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一般规律,但受历史渊源和体制限制又表现出特殊性:原始规模不具区位差异;发展初期以土地有限蔓延为主,空间形态开始表现区位差异;快速发展期开发强度呈现距离衰减趋势,靠近城市中心的城中村主要通过提高建筑层数扩大建设规模,城市边缘区城中村通过平面和立面共同扩张增加建设规模;发展成熟阶段的城中村启动以降低建筑密度为主的改造从而提升单位面积土地收益。研究成果可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模式进行补充,而且可为政府管理城中村制定措施提供建议——不能无视城中村作为一类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诉求和演化趋势,应结合城市产业发展和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要,引导城中村空间形态理性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437 / 44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管制之外的“管制”: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空间集聚与生存状态——以广州市下渡村为例 [J].
薛德升 ;
黄耿志 .
地理研究, 2008, (06) :1390-1398+1484
[2]   二元规制环境中城中村发展及其意义的分析 [J].
张京祥 ;
赵伟 .
城市规划, 2007, (01) :63-67
[3]   “城中村”非正规部门形成发展机制——以深圳市蔡屋围为例 [J].
尹晓颖 ;
薛德升 ;
闫小培 .
经济地理, 2006, (06) :969-973
[4]   表情复杂的中国城市化附生物——城中村——有关深圳市城中村调查研究的启示 [J].
朱荣远 ;
张立民 ;
郭旭东 .
城市规划, 2006, (09) :84-88
[5]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非正式移民聚居区——“城中村”的形成与演进——以珠江三角洲诸城市为例 [J].
魏立华 ;
阎小培 .
管理世界, 2005, (08) :48-57
[6]   城中村:从广东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政策问题 [J].
房庆方 ;
马向明 ;
宋劲松 .
城市规划, 1999, (09) :18-20
[8]   城乡边缘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张建明 ;
许学强 .
人文地理, 1997, (03) :9-12+37
[9]   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 [J].
顾朝林 ;
熊江波 .
地理研究, 1989, (03) :95-101
[10]   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 [J].
许学强 ;
胡华颖 ;
叶嘉安 .
地理学报, 1989, (04) :385-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