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体膜的结构与功能——(Ⅰ)、叶绿体膜的结构、组成与光系统Ⅱ功能的关系

被引:31
作者
匡廷云
张其德
郝迺斌
林世青
娄世庆
李桐柱
左宝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室
关键词
细胞色素; 高电位; 光还原; 蛋白; 叶绿体膜; 功能; 复合物; 间歇光; 叶绿素含量; 光系统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当小麦黄化幼苗在间歇光(周期为2分钟光、118分钟暗)下转绿二十四小时,获得一种发育不完善的叶绿体膜,将它与发育完善的叶绿体膜相比较,研究了它们的结构、组成与光系统Ⅱ功能的关系。发育不完善的膜,无基粒、而发育完善的膜,具有基粒。后者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较低的叶绿素a/b比值,具有叶绿素蛋白复合物T及复合物Ⅱ,而前者完全缺乏复合物Ⅱ。发育不完善的叶绿体膜具有较完善的光系统Ⅰ成份,但明显缺乏高电位的细胞色素b559、它们光还原DCPIP的活力比发育完善的膜高二倍多,加DPC人工电子给体,还可提高百分之三十多。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发育不完善的膜,缺乏捕获光能的叶绿素a/b蛋白复合物,缺乏基粒;2.在发育不完善的膜中,光系统Ⅰ发育较完善、但水裂解酶系统在整个电子传递链中则处于发育最慢的部分;3.由于发育不完善的膜,缺乏高电位细胞色素b559,我们推测它不可能处于电子传递链的主链上,而可能位于光系统Ⅱ的侧链上;4.发育不完善的膜、由于结构简单、自我调控能力弱,不能抵抗恶劣条件,如加抑制剂或在弱光下,光化学活性急剧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