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部六种沙蒿的地理替代规律及其主导生态因子

被引:31
作者
王铁娟
杨持
吕桂芬
马春明
陈海英
机构
[1] 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系
[2]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3]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呼和浩特
[4] 呼和浩特
关键词
沙蒿; 地理替代分布; 主导生态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1 [植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广泛分布于中国北部草原区沙地与荒漠区的6种沙蒿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标本查阅、分布区气象数据搜集与土壤成分测定,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差不嘎蒿为东蒙古-科尔沁分布种,褐沙蒿是浑善达克沙地分布种,黑沙蒿为腾格里-鄂尔多斯分布种,白沙蒿为戈壁-蒙古种,准噶尔沙蒿为中亚种,乌丹蒿为科尔沁沙地西部种。2黑沙蒿、褐沙蒿、差不嘎蒿呈现出从西南向东北的地理替代分布,白沙蒿与准噶尔沙蒿构成东西向的地理替代分布。乌丹蒿由于与另几个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不作为这几个种的地理替代种。3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5种沙蒿分布区内的热量、水分及土壤指标的差异,在黑沙蒿、褐沙蒿与差不嘎蒿这一地理替代中,黑沙蒿在年均温、最冷月均温、年较差、寒冷指数、6~7月份降水、湿润指数、水热综合因子、土壤酸碱度、土壤全磷含量上均与另两个种存在着显著差异。黑沙蒿向东北被褐沙蒿所替代,应该是水热以及土壤因子的综合作用。褐沙蒿与差不嘎蒿分布区内,主要是5~6月份的降水存在着显著差异,也就是生长季前半期的干旱是褐沙蒿区别于差不嘎蒿并使两者之间发生替代的原因。对于白沙蒿与准噶尔沙蒿这一对地理替代种,同样是降水的变率是两者发生替代的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012 / 101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的循环演替 [J].
郭柯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2) :243-247
[2]   油蒿群落不同演替阶段某些群落特征的研究 [J].
王庆锁 ;
董学军 ;
陈旭东 ;
杨宝珍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1997, (06) :44-51
[3]   差不嘎蒿在科尔沁沙地草场植被中的作用 [J].
常学礼,赵学勇,李胜功,韩天宝 .
中国沙漠, 1996, (01) :27-31
[4]   差不嘎蒿的分布及其在天然植被演替中的地位 [J].
李进 .
中国沙漠, 1991, (02) :58-63
[5]   东北地带性植被建群种及常见种的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的初步研究 [J].
徐文铎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83, (03) :264-274
[6]  
新疆植物志[M]. - 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 安争夕等编著, 1999
[7]  
黑龙江省植物志[M]. -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 张桂一等编著, 1998
[8]  
青海植物志[M]. - 青海人民出版社 , 刘尚武主编, 1996
[9]  
中国沙漠植物志[M]. - 科学出版社 , 刘嫻心等编著, 1992
[10]  
中国植物志[M]. -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编,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