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热流分布特征及热-构造分区

被引:47
作者
汪洋
邓晋福
汪集旸
熊亮萍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岩石教研室!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岩石教研室!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大地热流; 热岩石圈; 流变学强度; 热构造区; 中国大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4.32 [];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根据中国大陆 82 2个实测热流数据 ,研究了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单元的深部地热特征 ,包括 40km深度的地温值、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累积强度和有效弹性层厚度 (EET)等 .结果显示 ,中国大陆热流的空间分布以及岩石圈热状态和流变学特征均表现出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 .这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 亚洲碰撞导致的新生代构造热活动 .根据热流值和深部地热参数 ,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大尺度热 构造区 .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5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中国大陆及海域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及岩石圈热结构.[A].汪洋;汪集旸;熊亮萍;邓晋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2000,
[2]  
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M].刘若新主编;.地震出版社.1992,
[3]   对“新疆北部地区岩石生热率分布特征”一文的商榷 [J].
汪洋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0, (05) :124-129
[4]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动力学研究 [J].
叶加仁 ;
赵鹏大 ;
陆明德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1) :40-46
[5]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活动与高原隆升关系 [J].
邓万明 ;
孙宏娟 .
地质论评, 1999, 45(S1) (S1) :952-958
[6]   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形成的热模拟 [J].
石耀霖 ;
王其允 .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05) :667-676
[7]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岩石层挠曲强度变化和均衡补偿机制 [J].
王勇,许厚泽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S1) :105-113
[8]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二版) [J].
汪集旸 ;
黄少鹏 .
地震地质, 1990, (04) :351-36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