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跳峡龙蟠右岸斜坡变形的地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9
作者
谭儒蛟 [1 ]
胡瑞林 [1 ]
徐文杰 [1 ]
曾如意 [2 ]
刘衡秋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国家电力公司中南勘察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地质力学; 虎跳峡; 龙蟠斜坡; 可控源大地声频电磁法; 变形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V221.2 [];
学科分类号
081601 ;
摘要
龙蟠为拟建虎跳峡水电站的比选坝址之一,其右岸斜坡发育大规模的松动变形岩体。结合最新钻孔、平硐等工程地质勘察和CSAMT法物探资料,在分析区域地质环境效应和剖析斜坡岩体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否定了该斜坡为“古滑坡”的定论,并基于其特殊的斜坡地质结构和特殊的地质孕育环境提出了斜坡岩体变形的地质力学机制:断裂活动的构造挤压作用造成了近岸岩体的深层破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转化使岩体呈先压后拉的受力效应,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使深部岩体卸荷–拉裂和斜坡后部反倾的软硬相间地层发生了弯曲–蠕变和局部倾倒变形;以坡脚深厚覆盖层压缩和塑性变形为主因,斜坡后期主要表现为岩体的局部错滑、扩容等自适应性结构调整和追踪顺坡向结构面的累进性破坏变形,但尚未形成贯通性剪切变形带。龙蟠斜坡的地质结构和变形模式在虎跳峡工程区具有代表性,因此,该结论不仅为虎跳峡电站龙蟠坝址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分析库区斜坡成因演化和评价其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5674 / 567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河谷岸坡变形破坏的一种特殊模式——论尼泊尔色迪河桥桥址区岸坡岩体拉裂变形的成因机制 [J].
许强 ;
王士天 ;
李渝生 ;
杨芸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02) :344-350
[2]   厚层软岩与硬岩互层岩体高边坡卸荷变形与支护研究 [J].
杨学堂 ;
哈秋舲 ;
高希章 ;
张永兴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16) :2681-2686
[3]   金沙江虎跳峡水电站龙蟠坝区坝肩边坡的稳定性研究 [J].
汪波 ;
李渝生 ;
王运生 ;
谢鸿煜 .
地质力学学报, 2002, (04) :376-382
[4]   边坡的渐进破坏及稳定性分析 [J].
王庚荪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0, (01) :29-33
[5]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张倬元等编著;.地质出版社.1994,
[6]  
工程地质学.[M].胡广韬;杨文元 编.地质出版社.1984,
[7]  
金沙江虎跳峡水电站龙蟠坝址区建坝条件的工程适宜性研究.[D].汪波.成都理工大学.2003,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