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被引:23
作者
孙仕秀
范方
郑裕鸿
朱清
陈世键
张露
覃滟云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青少年; 创伤后应激障碍; 父母教养方式; 心理弹性;
D O I
10.16128/j.cnki.1005-3611.2012.04.030
中图分类号
R749.5 [反应性精神障碍];
学科分类号
100205 ;
摘要
目的: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震后18个月,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编一般人口学及地震暴露情况调查表,对都江堰地区规模最大的某高中的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84份。结果:都江堰地区青少年震后18个月PTSD症状的检出率为13.3%,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不同地震暴露程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弹性在父母关怀、父母过度保护与PTSD症状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5.6%、15.6%,心理弹性在父母冷漠与PTSD症状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对孩子较多的关怀和较少的控制干涉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对震后PTSD症状具有保护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02 / 505+509 +50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范方.中南大学.2008, 12
[2]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家庭精神环境比较 [J].
刘苓 ;
陈蕴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 (11) :1355-1357
[3]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J].
曾庆 ;
陈英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04) :546-547+550
[4]   汶川地震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的研究综述 [J].
刘斌志 .
青年探索, 2011, (02) :81-85
[5]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J].
凌辉 ;
朱溆湘 ;
李新利 ;
张建人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 (06) :786-788+791
[6]   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及相关因素 [J].
柳武妹 ;
范方 ;
郑裕鸿 ;
崔苗苗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 (09) :647-651
[7]   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 [J].
范方 ;
柳武妹 ;
郑裕鸿 ;
崔苗苗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 (01) :56-59
[8]   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 [J].
曾守锤 ;
李其维 .
心理科学, 2003, (06) :1091-1094
[9]   地震后17个月受灾青少年PTSD及其相关因素 [J].
赵丞智 ;
李俊福 ;
王明山 ;
范启亮 ;
张富 ;
张华彪 ;
汪向东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03) :145-147
[10]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的编制和信度效度研究 [J].
刘贤臣 ;
马登岱 ;
刘连启 ;
赵贵芳 ;
李传琦 ;
杨杰 ;
孙良民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8, (02)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