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细胞质六千辛A粳稻不育系育种利用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11
作者
朱正斌
张宏根
刘超
李鹏
裔传灯
汤述翥
顾铭洪
机构
[1]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粳稻; 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 不育性; 开花习性; 可恢复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由粳稻品系六千辛转育成的4种细胞质的一套同核异质不育系的不育性、开花习性、异交特性及可恢复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六千辛A花粉以染败为主,WA型六千辛A花粉100%典败;BT型六千辛A平均自交结实率为0.60%,生产应用的安全性较差;HL型、CL型六千辛A无自交结实现象,不育性较BT型六千辛A稳定。(2)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程度影响倒一节间长度,花粉败育越彻底,倒一节间越短,从而使穗伸出度和株高相应缩短;因此,WA型六千辛A表现包颈,而BT型、HL型、CL型六千辛A均无包颈。(3)WA型六千辛A开花不集中,花时明显滞后,花期明显拉长,异交结实率低;HL型、CL型六千辛A的开花习性及异交结实率与BT型六千辛A无显著差异,明显好于WA型六千辛A。(4)BT型六千辛A的可恢复性最好,HL型、CL型六千辛A次之,WA型六千辛A最难恢复;从BT型粳稻恢复系中可以筛选到HL型或CL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系。HL型、CL型粳稻不育系较好地协调了育性稳定性、开花习性和可恢复性几方面的矛盾。因此,选育HL型、CL型粳稻不育系及其相应的恢复系,可能是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育性不够稳定及细胞质单一问题的突破口。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中国杂交粳稻研究现状与对策 [J].
邓华凤 ;
何强 ;
舒服 ;
张武汉 ;
杨飞 ;
荆彦辉 ;
东丽 ;
谢辉 .
杂交水稻, 2006, (01) :1-6
[2]   同核异质粳稻不育系特性比较 [J].
汤述翥 ;
孙叶 ;
张宏根 ;
顾燕娟 ;
陆驹飞 ;
田舜 ;
余波 ;
顾铭洪 .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06) :521-526
[3]   安徽省杂交粳稻研究回顾与展望 [J].
李成荃 ;
王守海 ;
王德正 ;
罗彦长 ;
张培江 ;
吴爽 ;
杜士云 ;
许传万 .
安徽农业科学, 2005, (01) :1-4+26
[4]   茶野型粳稻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 [J].
苏自强 ;
谷福林 ;
张美娟 ;
刘良军 .
中国稻米, 2004, (01) :19-19
[5]   水稻农垦58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其不育特性的研究 [J].
戴捷 ;
梅启明 ;
刘小川 ;
刘义 .
湖北农业科学, 2003, (03) :14-16
[6]   杂交中稻新组合红莲优6号 [J].
张银祖 ;
龙新明 ;
高登东 ;
李建红 .
中国种业, 2002, (09) :39-39
[7]   中国北方杂交粳稻发展现状与前景 [J].
王建林 ;
徐正进 ;
周淑清 ;
刘丽贤 ;
吕英娜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2) :146-150
[8]   辽宁杂交粳稻育种有关问题探讨 [J].
华泽田 ;
王彦荣 ;
王岩 ;
蔡伟 ;
代贵金 ;
郝宪彬 .
杂交水稻, 2001, (02) :3-6
[9]   宁夏杂交粳稻育种现状及展望 [J].
马洪文 ;
王兴盛 .
宁夏农林科技, 2000, (06) :47-48
[10]   湖南茶陵普遍野稻(0.rufipogon)的特征观察 [J].
张文绪 .
株洲工学院学报, 1999, (05) :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