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大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4
作者
罗辉遇
谢长江
刘卫江
温德良
张振辉
熊旭明
陈晓辉
胡以则
机构
[1]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危重病学科
[2]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
关键词
外科; 手术; 凝血功能加强医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56 [腹部外科学];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目的研究腹部大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000年9月至2005年3月我院35例腹部大手术者手术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的变化,以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结果腹部大手术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FIB水平较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8),术后PLT水平明显降低,PT则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0及0.015)。腹部大手术者术前术后比较,PT明显延长,FIB和PLT水平则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19,0.013及0.002)。伴发肝病的腹部大手术者术后FIB和PLT水平明显低于非肝病患者(P值分别为0.000及0.024)。术后死亡患者PLT水平低于存活患者,PLT水平低于50.0×109/L的患者死亡率为100%。结论腹部大手术者术前常呈高凝状态,术后则可呈现高凝,相对纤溶抑制和低凝;术中大出血或伴有肝病易诱发术后出血;术后PLT减少是预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3+36 +3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 [J].
王兆钺 .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4, (03) :62-64
[2]   外科危重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微剂量肝素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 [J].
何振扬 ;
谢晓红 ;
周忠义 .
中华外科杂志, 2004, (06) :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