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21
作者
梁慧珍 [1 ]
余永亮 [1 ]
杨红旗 [1 ]
张海洋 [1 ]
董薇 [1 ]
李彩云 [1 ]
杜华 [1 ]
巩鹏涛 [2 ]
刘学义 [3 ]
方宣钧 [4 ]
机构
[1]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
[2] 东北油田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盐碱地生物资源环境研究中心
[3]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4] 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 小区产量; 农艺性状;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互作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杂交衍生的F2:15和F2:16的447个RIL家系为遗传群体,绘制SSR遗传图谱,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检测到9个与小区产量、茎粗、有效分枝、主茎节数、株高、结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别位于J2、I、M连锁群上,其中小区产量、茎粗、株高、有效分枝和主茎节数QTL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说明增加这些性状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7对影响小区产量、茎粗、株高和结荚高度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共发现14个与环境存在互作的QTL。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对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影响较大。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既要考虑起主要作用的QTL,又要注重上位性QTL,才有利于性状的稳定表达和遗传。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大豆子粒性状的遗传及QTL分析.[D].梁慧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05
[2]  
应用数量遗传.[M].翟虎渠; 王建康; 编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多环境条件下大豆异黄酮主要组分的QTL定位 [J].
张晶莹 ;
葛一楠 ;
孙君明 ;
韩粉霞 ;
于福宽 ;
闫淑荣 ;
杨华 .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 (19) :3909-3920
[4]   基于多个相关群体的玉米雄穗相关性状QTL分析 [J].
杨钊钊 ;
李永祥 ;
刘成 ;
刘志斋 ;
李春辉 ;
李清超 ;
彭勃 ;
张岩 ;
王迪 ;
谭巍巍 ;
孙宝成 ;
石云素 ;
宋燕春 ;
王天宇 ;
黎裕 .
作物学报, 2012, 38 (08) :1435-1442
[5]   不同环境下大豆荚粒性状的遗传与QTL分析 [J].
梁慧珍 ;
余永亮 ;
杨红旗 ;
张海洋 ;
董薇 ;
李彩云 ;
巩鹏涛 ;
刘学义 ;
方宣钧 .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 (13) :2568-2579
[6]   影响水稻穗部性状及籽粒碾磨品质的QTL及其环境互作分析 [J].
胡霞 ;
石瑜敏 ;
贾倩 ;
徐琴 ;
王韵 ;
陈凯 ;
孙勇 ;
朱苓华 ;
徐建龙 ;
黎志康 .
作物学报, 2011, 37 (07) :1175-1185
[7]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中若干常见问题的分析与解答 [J].
李慧慧 ;
张鲁燕 ;
王建康 .
作物学报, 2010, 36 (06) :918-931
[8]   小麦苗期光合作用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J].
梁燕 ;
张坤普 ;
赵亮 ;
梁雪 ;
张雯婷 ;
孙晓琳 ;
孟庆伟 ;
田纪春 ;
赵世杰 .
作物学报, 2010, 36 (02) :267-275
[9]   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QTL间的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 [J].
单大鹏 ;
朱荣胜 ;
陈立君 ;
齐照明 ;
刘春燕 ;
胡国华 ;
陈庆山 .
作物学报, 2009, 35 (01) :41-47
[10]   普通玉米蛋白质、淀粉和油分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J].
魏良明 ;
戴景瑞 ;
刘占先 ;
鄂立柱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11) :3845-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