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实与法律事实: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的方法、地位及其镜鉴

被引:2
作者
张世明
孙喆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关键词
历史事实; 考据学; 司马光; 证据法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04.3 [编年];
学科分类号
060202 ;
摘要
司马光《通鉴考异》方法最为直接的借鉴渊源,应为当时日益完备的"实录"纂修过程中的程序规则,其具体包括证实订伪、以常理进行推断、两存其说、参取、阙疑,可谓钱大昕等人"考异"的先驱和精神导师。历史事实和法律事实都是相对于客观事实而言的,中国古代考据学的发展和法律实践密切相关,法学中证据法规则与历史学中的考据法则存在极其相似的"底层语法规则"。
引用
收藏
页码:115 / 12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8 条
[1]   宋代考据史学三题 [J].
邹志峰 .
史学史研究, 2000, (03) :60-66
[2]   历史考据法探源 [J].
王宏斌 .
史学理论研究, 2002, (03) :30-42
[3]  
潜研堂集[清]钱大昕.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9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6月29日通过]. http://www.law-lib.com/law/lawview.asp?id=397 . 2009
[5]  
通鉴学. 张煦侯. 安徽人民出版社 . 1981
[6]  
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宋]司马光. 商务印书馆 .
[7]  
殷海光文集. 殷海光. .
[8]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 .
[9]  
胡适文存. 胡适. .
[10]  
潜研堂文集. 钱大昕撰,吕友仁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