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科技-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析

被引:8
作者
于雪霞
机构
[1]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经济、社会、科技; 资源环境; 可持续发展; 耦合; 协调度;
D O I
10.13546/j.cnki.tjyjc.2017.09.033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G32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1201 ; 1204 ;
摘要
文章将综合评价方法与耦合协同思想相结合,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社会、科技与资源环境四个子系统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相关系数标准差、集对分析和耦合协调度综合测评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的方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差异上,我国区域间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东南沿海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高,西北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在时间演化上,各区域在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27 / 1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与国土利用耦合关系研究 [J].
史进 ;
黄志基 ;
贺灿飞 .
城市发展研究 , 2013, (07) :26-34
[2]   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 [J].
徐玉莲 ;
王玉冬 ;
林艳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32 (12) :116-122
[3]   基于动态赋权的网络性能综合评价研究 [J].
郭戎潇 ;
夏靖波 ;
董淑福 .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1, 28 (05) :48-52
[4]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 [J].
王琦 ;
陈才 .
地理科学, 2008, (02) :145-149
[5]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J].
刘凤朝 ;
潘雄锋 ;
施定国 .
中国软科学, 2005, (11) :83-91+106
[6]  
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M].赵克勤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7]  
China's energy and emissions outlook to 2050: Perspectives from bottom-up energy end-use model.[J].Nan Zhou;David Fridley;Nina Zheng Khanna;Jing Ke;Michael McNeil;Mark Levine.Energy Policy.2013,
[8]   DETERMINING OBJECTIVE WEIGHTS IN MULTIPLE CRITERIA PROBLEMS - THE CRITIC METHOD [J].
DIAKOULAKI, D ;
MAVROTAS, G ;
PAPAYANNAKIS, L .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1995, 22 (07) :763-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