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功能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8
作者
金兰 [1 ]
严晓伟 [1 ]
许澍淮 [2 ]
肖殿模 [2 ]
机构
[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2]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研究室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不稳定型心绞痛; 5-羟色胺; 血栓素B2; 6-酮-前列腺F1α; 血小板膜微粘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2 [];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对30例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3周内和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供血不足时作了血小板膜微粘度(PMMV)、血浆5-羟色胺(5-H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改变的动态观察。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上述血小板功能的测定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值,除6-k-PGF1α外,持续升高。伴严重并发症或(和)血清肌酸激酶(CK)高峰>1000U/L者,初24小时内5-HT增高较无并发症或(和)CK高峰<1000U/L者差异有显著性,而TXB2不明显。不稳定心绞痛急性供血不足时,血小板活化和释放强度略逊于急性心肌梗塞。PMMV的大幅度变化是预后不良的恶兆。
引用
收藏
页码:275 / 278 +317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静脉血6—酮—前列腺素F1α和血栓素B2含量的变化 [J].
肖殿模 ;
王晓鲁 ;
陈华粹 ;
金兰 ;
严晓伟 .
生理科学, 1987, (06) :340-341+334
[2]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循环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的改变[J]. 沈心一,龚兰生,丁怀翌,蔡伟菁,吴春芳,陈凤云,钱剑安,林淑英,过鑫昌,陶清.中华内科杂志. 1987 (06)
[3]   急性心肌梗塞血小板内外5-羟色胺类物质的变化和5-羟色胺对血小板的致聚作用 [J].
夏云 ;
戴闺柱 ;
周本财 ;
高浴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7, (02) :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