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砂根(Ardisia crenata)居群的形态特征变异及聚类分析

被引:13
作者
陶萌春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
关键词
硃砂根; 形态特征; 居群; 变异系数; 聚类分析; 表征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4 [植物形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1 ;
摘要
以分布于福建(漳平永福、漳平官田和武平东留)、江西(会昌永隆和大余庾岭)和广西(南宁宾阳)的6个野生硃砂根(Ardisia crenataSims)居群的144个单株为研究对象,对植株形态特征(株高、干高、干径、分枝数、枝下高和冠径)、叶部性状(叶色、叶数、叶长、叶宽和叶柄长)和整体观赏性(果穗数、果穗长、每穗果数、果径、果穗柄长、果柄长、果实百粒重、果色和观赏性)3个方面的20个形态性状及其变异幅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间硃砂根的分枝数、枝下高、叶数、叶色、果穗数和果色等性状的变异幅度较大,总变异系数分别为38.66%、37.19%、42.48%、42.57%、50.36%和52.34%;叶长、叶宽、果实百粒重和果径的变异幅度较小,总变异系数均小于15%。在不同居群间,分枝数、枝下高、叶色、果穗数和果色等性状有极显著差异(P<0.01),冠径和每穗果数差异显著(P<0.05),其余性状均无显著差异。在欧氏距离30处可将所有单株划分为A、B、C、D、E和F共6个表征群,同一居群的大部分单株基本被聚在同一个表征群中,其中,武平东留和漳平官田居群的所有单株分别被聚在C和D中,E和F则分别由会昌永隆居群的3个单株和南宁宾阳居群的8个单株组成。在欧氏距离26处可将表征群A、C、D和F进一步划分为14个亚表征群,其中,A、C和F均可划分出4个亚表征群,D可划分出2个亚表征群;亚表征群C1所包含的单株分别归属于4个居群,另外13个亚表征群所包含的单株则分别归属于1~3个居群。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居群硃砂根植株的形态特征表现出较明显的地理分化特性,不同居群间的形态分化程度较高,且其形态分化不仅存在于居群间,也存在于居群内。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朱砂根种子萌发过程中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J].
陈暮初 ;
马明东 .
林业科技, 2009, 34 (03) :65-67
[2]   不同磷营养水平对朱砂根和山血丹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 [J].
穆宏平 ;
叶万辉 ;
陈贻竹 ;
朱建玲 ;
曹洪麟 .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8, (05) :514-519
[3]   朱砂根仿生栽培研究 [J].
胡小根 ;
雷珍 ;
吴秋花 ;
吴雪梅 ;
余柏根 ;
练发良 .
防护林科技, 2008, (02) :12-14
[4]   朱砂根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 [J].
陈尚钘 ;
胡文杰 ;
黄艳丽 ;
江香梅 ;
王宗德 .
江西林业科技, 2007, (06) :15-16+60
[5]   朱砂根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J].
黄美娟 ;
刘小辉 ;
邓娅玲 ;
樊国盛 ;
黄海泉 .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7, (06) :1149-1150
[6]   朱砂根群体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J].
江香梅 ;
温强 ;
叶金山 ;
江梅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5) :762-765+779
[7]  
电脑美术设计标准色谱.[M].金扬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8]  
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M].李志辉;罗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9]  
中国植物志.[M].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编.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