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得与失——兼谈中国体制转轨下社会基础缺失问题

被引:6
作者
林金忠
机构
[1]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马克思; 市民社会; 唯物史观; 体制转轨;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11.03.008
中图分类号
F091.9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20102 ;
摘要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发端于对黑格尔"头足倒置"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唯物主义"翻转"。这种"翻转"是有得亦有失的。最为卓越的建树在于,在"翻转"中马克思以市民社会为切入点,建构了一套被称为唯物史观的崭新的历史观理论系统之基本框架,此为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核心;然而,由于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所处的特殊历史语境和他本人的特殊理论诉求,马克思在这种"翻转"中难免会矫枉过正,致使市民社会这一重要范畴被消融于其他范畴,因而成了一个"消失了的范畴"。将市民社会范畴重新纳入马克思思想体系,需要对唯物史观理论系统之基本框架作重新阐述,将它理解为一个具有结构层次性和辩证逻辑的中介性的架构,使得市民社会范畴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经过重新认识的正确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理解和解决中国体制转轨下社会基础缺失这一现实问题无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7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从分工到现实的世界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 [J].
张一兵 .
江苏社会科学, 1998, (06) :92-99
[2]   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 [J].
何增科 .
中国社会科学, 1994, (05) :67-81
[3]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M].(日) 望月清司;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8,
[5]  
斯大林文集.[M].斯大林著;中共中央马克;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8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2,
[7]  
法哲学原理.[M].(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