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部门碳排放波及效应分析

被引:16
作者
钱明霞 [1 ,2 ]
路正南 [2 ]
王健 [1 ]
机构
[1]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2]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投入产出; 碳排放; 碳波及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1.3 [产业结构]; X322 [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83305 ;
摘要
以中国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基于投入产出技术分别构建需求拉动下和供给驱动下的碳排放模型,采用碳平均传播长度(APL)指标测算产业部门之间的碳距离,衡量产业部门的碳波及效应,并区分后向碳APL和前向碳APL识别产业部门的碳波及链。实证分析表明,第二产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大户,碳排放量高达165 136.884万t,所占比例达到整个产业部门碳排放的98.23%,尤其是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所占比例高达87.52%,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碳排放强度最大,为2.123t/万元。计算并对比各部门后向碳APL和前向碳APL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显示前向碳APL数值较大且分散,说明在"需求拉动经济"的政策背景下,需求拉动作用下的产业部门碳波及效应较供给驱动作用下的碳波及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对各部门碳供给产业和碳需求产业进行识别,发现产业系统的碳波及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而非单一的线性链条,机械设备制造业和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位于碳波及链的上游,采掘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两大部门位于碳波及链的末端,农林牧渔业、纺织皮革木材造纸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部门之间相互关联和波及,互相转移和吸收碳排放。因此,产业部门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从产业系统总体的角度进行科学规划,清楚地认识到各个产业部门在产业碳波及链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沟通与竞合,推动部门自身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减排。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8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基于假设抽取法的产业部门碳排放关联分析 [J].
钱明霞 ;
路正南 ;
王健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09) :34-41
[2]   我国海洋产业碳排放核算研究 [J].
徐胜 ;
赵艳香 .
生态经济, 2012, (08) :102-106
[3]   哥本哈根会议目标下中国行业实际减排潜力研究——基于200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经济投入产出表的最优化模型 [J].
付雪 ;
王桂新 ;
彭希哲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04) :114-124
[4]   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与发展方式转型——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实证考察 [J].
何小钢 ;
张耀辉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29 (03) :19-33
[5]   基于发展视角的各产业部门碳减排责任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J].
刘海啸 ;
张晓津 ;
曲文静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12 (03) :123-127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分析 [J].
楚春礼 ;
郭彩霞 ;
鞠美庭 ;
王雁南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1, 33 (08) :23-28
[7]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我国各产业部门碳减排责任研究 [J].
徐盈之 ;
邹芳 .
产业经济研究, 2010, (05) :27-35
[8]   中国部门生产链演化趋势及动态影响分析 [J].
邓志国 ;
陈锡康 .
运筹与管理, 2009, 18 (05) :19-23
[10]   基于APL模型的中国部门生产链演化分析 [J].
邓志国 ;
陈锡康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8, (01) :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