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格理论下人工智能对民事主体理论的影响研究

被引:17
作者
张长丹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法律人格; 民事主体; 人工智能; 机器人权利;
D O I
10.19685/j.cnki.cn11-2922/n.2018.02.006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人工智能对民法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拥有与现行法下自然人同等甚至更高智力水平的机器人的法律地位认定、机器人相互之间或与自然人之间建立的法律关系的认定、机器人造成他人损害时责任承担问题已经对现行民事主体和民事责任规则提出挑战。在人工智能分类基础上扩张解释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民事主体是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欧盟率先提出人工智能立法动议 [J].
胡裕岭 .
检察风云, 2016, (18) :54-55
[2]   机器人不是人,是机器,但须当人看 [J].
封锡盛 .
科学与社会 , 2015, (02) :1-9
[3]   机器人和法律 [J].
章琪 .
世界科学, 2015, (01) :57-58
[4]   机器人伦理问题探赜 [J].
王东浩 .
未来与发展, 2013, 36 (05) :18-21
[5]   伦理人概念对民法体系构造的影响——民法体系的基因解码之一 [J].
杨代雄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8, (06) :76-87
[7]   论人类死亡概念和判定标准的演变和进化 [J].
陈忠华 ;
袁劲 ;
周鸿敏 ;
汪希娟 .
中华医学杂志, 2004, (14) :81-84
[8]   论自然人的法律人格与权利能力 [J].
尹 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 (01) :122-126
[9]   人工智能法律系统的法理学思考 [J].
张保生 .
法学评论, 2001, (05) :11-21
[10]   机器人的权利——二十一世纪的技术、文化和法律(上) [J].
Phil McNally ;
Sohai Inayatullay ;
邵水浩 .
世界科学, 1989, (06) :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