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乙醇脱氢酶和酯酶同工酶谱的研究

被引:13
作者
陈孝
黄惠宇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关键词
硬粒小麦; 重建 AABB 四倍体小麦; 硬—簇双二倍体; 乙醇脱氢酶; 酯酶; 等电点聚焦电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硬—簇双二倍体 TH1,TH1W(81086A/簇毛麦),TH2W(D311/簇毛麦),TH3,TH3W(墨75/簇毛麦)及它们的双亲硬粒小麦 D311,重建 AABB 四倍体81086A,墨75和簇毛麦(H.villosa)成熟种子乙醇脱氢酶(ADH)和酯酶(Esterase)的测试结果表明,硬粒小麦 D311和重建 AABB 四倍体都表现三条 ADH 同功酶带,即 ADH-1(αα),ADH-2(2αβ)和ADH-3(ββ).簇毛麦只有一条酶带 ADH-5(vv).。硬—簇双二倍体都显现5条同功酶带ADH-1(αα),ADH-2(2αβ),ADH-3(ββ+2αv),ADH-4(2βv)和 ADH-5(vv)为此,ADH 酶可作为鉴别真假硬—簇双二倍体的生化标志,但不能用来区分硬粒小麦和重建 AABB四倍体。在等电点(pI)pH 7.2—6.2的活性区内的酯酶谱带色深且宽,至少有21条,酶带1,2,3,4(来源于普通小麦)可作为区别 D311和重建 AABB 四倍体的生化标志。硬一簇双二倍体的 EST 酶带来源于双亲,无杂种特异带。酶带14a(来源于簇毛麦)的有、无与双二倍体颖壳蜡粉无、有的特征相一致。根据 C.C.Ainsworth(1984)对六倍体小麦籽粒酯酶结构基因的研究,比较分析普通小麦,硬粒小麦和重组 AABB 四倍体的酶带,发现小麦由四倍体种向六倍体种进化的漫长历程中,第3部分同源染色体组发生过酯酶结构基因的交换。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27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