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汉语的复音副词“不过”

被引:13
作者
刘利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先秦汉语; 短语; 约数; 谓语; 修饰成分; 名词; 词组; 名物字; 实词; 复音副词; 语义特征; 动词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41 [古代语法(文言语法)];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正> 先秦汉语中由"不过"构成的句子(下称"不过句")主要有两种情况:A."过"为动词,表示超过,"过"与它后面的成分构成动宾关系。如:"匏竹利制;大不踰宫,细不过羽。"(《国语·周下》)B."不过"为复音副词,用在动词或名词性谓语之前充当修饰成分,表示限止的语义。如:"[子我]谓之曰:‘我尽逐陈氏而立女,若何?’对曰:‘我远于陈氏矣,且其违者不过数人,何尽逐焉?’"(《左传·哀公十四年》)本文不讨论A类"不过句",而只讨论作为复音副词的B类。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69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春秋谷梁传注疏.[M].(晋)范宁注;黄侃经文句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  
春秋左传注.[M].杨伯峻 注.中华书局.1981,
[3]  
韩非子集释.[M].陈奇猷校注;.中华书局.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