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死亡病例中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检测

被引:20
作者
胡惠丽
胡翼云
何乐健
俞桑洁
高薇
杨永弘
机构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微生物免疫学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微生物免疫学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微生物免疫学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微生物免疫学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微生物免疫学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微生物免疫学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流感嗜血杆菌; 聚合酶链反应,直接原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25.6 [小儿呼吸系及胸部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02 ;
摘要
目的明确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死亡病例中的地位;探讨直接原位聚合酶链反应(ISPCR)在小儿肺炎病原检测中的使用价值。方法用普通PCR、Southern杂交和直接ISPCR三种方法检测100例死于肺炎的儿童尸检石蜡包埋肺组织标本中的Hib,分析其致病、致死及在肺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并对这些方法对比分析。结果不同年代Hib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直接ISPCR对Hib的检出率高于其他方法;Southern杂交阳性率为8%(8/100),其中20世纪50-60年代阳性率为7.1%(4/56),80年代至2002年阳性率为9.1%(4/44),χ2=0.084,P>0.05;直接ISPCR阳性率为17%(17/100),20世纪50-60年代阳性率为14.3%(8/56),80年代至2002年阳性率20.5%(9/44),χ2=0.665,P>0.05;Southern杂交和直接ISPCR均为阳性的占7%。结论Hib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细菌之一,与患儿死亡有关系。直接ISPCR用于检测小儿肺炎病原,灵敏、特异、可定位。
引用
收藏
页码:604 / 60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因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
沈叙庄 ;
杨永弘 .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3, (05) :225-227
[2]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概念及临床意义附视频 [J].
袁壮 .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 (09) :517-518
[3]   b型流感嗜血杆菌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地位 [J].
杨永弘 ;
王亚娟 ;
姚德秀 ;
燕润菊 ;
王春连 ;
幺远 ;
Anne Jaakkola ;
Maija Leinonen ;
Didier Leboulleux ;
Heikki Peltola .
中华医学杂志, 2000, (05) :52-53
[4]  
原位PCR[M]. 科学出版社 , 苏慧慈,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