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褐飞虱生物型的研究

被引:26
作者
巫国瑞
陈福云
陶林勇
黄次伟
冯炳灿
机构
[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稻褐飞虱; 自然种群; 抗虫基因; 田间种群; 褐飞虱; 生物型; 抗性品种; 抗虫品种;
D O I
10.16380/j.kcxb.1983.02.005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浙江,如温州地区虽然大面积推广抗褐飞虱的杂交稻汕优6号已经5年,但是田间种群仍以生物型1占优势。 我们把田间褐飞虱罩在具有Bphl抗虫基因的品种 Mudgo 上连续饲养 11代,即可育成褐飞虱生物型2,既可以适应 Mudgo,也可适应具有 bph2基因的品种 ASD7和 IR36。在台湾省用同样方法育成的生物型 2也可以适应ASD7,因此我们的生物型 2与台湾省的生物型 2相类似;但是后者不适应 CR94-13(IR36的亲本),故两者又有所不同。菲律宾的生物型2对 ASD7和IR36均不能适应,故与我们的不同。 把田间褐飞虱在抗虫品种ASD7上连续饲养,结果很容易育成褐飞虱生物型3。甚至在 ASD7上所饲养的第1代5龄若虫即能为害具有bph2抗虫基因的品种 ASD7,甚至 IR36。这表明本地田间种群由生物型1能很快向生物型3转变。 由于褐飞虱在浙江基本上不能越冬,并根据本地自然种群的生物型鉴定结果,推测本省南部的虫源可能由台湾和福建迁入,而中部和北部虫源可能主要来自两广以至中印半岛。故本地自然种群可能混杂有生物型1、2甚至3的个体。
引用
收藏
页码:154 / 16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The “biotypes” of the ric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J] . M. F. Claridge,J. Hollander.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 198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