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重估1954年宪法

被引:3
作者
刘山鹰 [1 ,2 ]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关键词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苏联模式; 斯大林; 毛泽东;
D O I
10.16501/j.cnki.50-1019/d.2011.06.040
中图分类号
D921 [国家法、宪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放弃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共同纲领》,决定制定新宪法的直接原因在于斯大林的制宪建议。斯大林的制宪建议之所以被接受,在于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与同苏联的联盟之间,在新民主主义与国际主义之间,天平偏向了同苏联的联盟和国际主义。新宪法之所以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而属于社会主义类型,在于毛泽东改变了原先的设想,决定提前进行社会主义过渡。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治理国家的知识、经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于苏联模式的迷信的基础上的,1954年宪法确认了这种不成熟的认识和急于求成的心态。这为以后"左"倾错误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引用
收藏
页码:179 / 18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毛泽东选集[M]. 人民出版社 , 毛泽东 著, 1991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 中央文献出版社 , 毛泽东著, 1989
[3]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 人民出版社 , 周恩来 著, 1984
[4]  
刘少奇选集. .
[5]  
亲历者的记忆[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杨胜群, 2009
[6]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M].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 2005
[7]  
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 ). 人民出版社 . 1991
[8]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人民出版社 . 1999
[9]  
毛泽东文集.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人民出版社 . 1999
[10]  
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M]. 湖南人民出版社 , 韩大元编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