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白鼠针刺镇痛模型探讨针感传入的形态学基础

被引:4
作者
文琛
刘金兰
刘志云
张振丽
机构
[1] 不详
[2] 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3] 不详
[4] 不详
关键词
针感; 穴位; 感受器; 皮下组织; 周围; 针刺感应; 神经末梢; 针刺效应; 针刺部位; 针刺镇痛; 大白鼠; 家鼠属; 形态学;
D O I
10.13702/j.1000-0607.1981.02.014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我们在大白鼠皮下组织和骨骼肌等部位在阻力血管旁发现主要是由非特异胆碱酯酶反应的胆碱酯酶阳性神经及其终末分枝——各种形式的游离神经末梢以后,我们就把这一结果用来探讨与针刺传入的关系,由于临床针麻手术也常常把针刺入组织中,特别是切口旁针完全是在皮下组织中。我们首先实验了针剌相当于穴位的皮下组织,在动物提高痛阈生理指标的基础上,探讨与针刺镇痛有关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引用
收藏
页码:141 / 15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Hillarp N-A:Acta Ppysiol. Scandia .